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六章复习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描述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物理量,并明确其相互关系。
2.理解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并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际问题,完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
3.掌握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两类模型问题,通过模型建构锻炼科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1.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圆周运动问题。
2.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两类模型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学案等
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设置,新课引入
情境问题设置
1.现场演示“小球在漏斗中做水平面内圆周运动”。
2.“水流星”实验。
情境激趣,引入课题。
二、自主复习,知识再现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完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二、自主复习,知识再现
(一)基础知识回顾
概念重现
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自测题组
1.思考判断
(1)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加速曲线运动。()
(2)向心力和重力、弹力、摩擦力一样,是性质力。()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4)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角速度与转速成正比。()
(5)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突然消失,物体将沿圆周切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6)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同。()
答案:(1)×(2)×(3)×(4)√(5)√(6)×
2.(多选)如图所示,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是相互关联的三个转动部分,它们的边缘有三个点A、B、C。关于这三点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向心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B.B、C两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善基础知识体系,并能够改正自己的问题。
三、归纳提升,知网建构
圆周
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
通过思维导图建构核心知识网络。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四、合作探究,疑难突破
重点问题提炼
(一)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问题
1.圆周运动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同轴转动、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比较
比较项
同轴转动
皮带传动
齿轮传动
装置
A、B两点在同轴的一个圆盘上
两个轮子用皮带连接(皮带不打滑),A、B两点分别是两个轮子边缘上的点
两个齿轮啮合,A、B两点分别是两个齿轮边缘上的点
特点
角速度、周期相同
线速度大小相等
线速度大小相等
规律
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角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角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二)圆周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1.向心力的来源
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因此在受力分析中要避免再另外添加一个向心力。
2.运动模型
运动模型
向心力的来源图示
飞机水平转弯
火车转弯
针对重点问题归纳提炼,提升对圆周运动运动学、动力学等问题的认识。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四、合作探究,疑难突破
续表
运动模型
向心力的来源图示
圆锥摆
飞车走壁
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
水平转台(光滑)
3.分析思路
疑难问题剖析
竖直面内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
针对疑难问题深度剖析,提升对“竖直面内圆周运动临界问题”的认识。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四、合作探究,疑难突破
比较项
轻绳模型(最高点无支撑)
轻杆模型(最高点有支撑)
实例
球与绳连接、水流星、沿内轨道运动的“过山车”等
球与杆连接、球在光滑管道中运动等
图示
最高点受
力特征
除重力外,物体受到的弹力方向:向下或等于零
除重力外,物体受到的弹力方向:向下、等于零或向上
最高点受
力示意图
力学方程
mg+FN=m
mg±FN=m
过最高点的
临界特征
FN=0
mg=m
即vmin=
v=0
即F向=0
FN=mg,FN方向向上
过最高点
的条件
在最高点的速度v≥
在最高点的速度v≥0
分析竖直面内圆周运动临界问题的思路
五、例题评析,变式训练
【例题1】在某次文艺演出中,芭蕾舞演员保持如图所示姿势原地旋转,此时手臂上A、B两点角速度大小分别为ωA、ωB,线速度大小分别为vA、vB,则()
A.ωAωBB.ωAωBC.vAvBD.vAvB
例题1及变式训练1的考查点: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问题。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