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八章复习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会计算功和功率,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的学科素养。
2.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的学科素养。
3.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会使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学科素养。
4.理解功能关系及能量守恒定律,会使用功能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学科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利用动能定理分析变力做功和解决多过程问题。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学案等
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设置,新课引入
情境问题设置
距离地面一定高度释放一弹性小球,让学生描述小球的运动并解释原因。
情境激趣,引入课题。
二、自主复习,知识再现
基础知识回顾
概念重现
功功率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自测题组
1.思考判断
(1)只要物体受力的同时又有位移发生,则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
(2)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则说明这个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3)滑动摩擦力可能做负功,也可能做正功;静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负功。()
(4)作用力做正功时,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5)据P=Fv可知,发动机功率一定时,交通工具的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
(6)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必须换挡,其目的是减小速度,得到较小的牵引力。()
答案:(1)×(2)√(3)×(4)×(5)√(6)×
2.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B,在某一高度处以相同大小的初速度v0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小球落地时速度相同
B.两小球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同
C.从开始运动至落地,重力对两小球做的功相同
D.从开始运动至落地,重力对两小球做功的平均功率相同
答案:C
3.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v0沿水平面向左开始运动,起始点A与一轻弹簧O端相距s,如图所示。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与弹簧相碰后,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x,则从开始弹簧被碰撞到压缩至最短,物体克服弹簧弹力所做的功为()
A.12mv02-μmg(s+x) B.12mv02-μmgx
答案:A
4.如图所示,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长木板M的左端,右端与小木块m连接,且m与M及M与地面间接触光滑,开始时,m与M均静止,现同时对m、M施加等大反向的水平恒力F1和F2。在两物体开始运动以后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弹簧形变不超过其弹性限度),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A.对m、M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B.对m、M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动能不断增加
C.对m、M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断增加
D.当弹簧弹力大小与F1、F2大小相等时,m、M各自的动能最大
答案:D
易错问题讨论
解决自主学习部分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课件展出学生学案错误)
1.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如何计算?
3.动能定理研究的是一个运动过程还是一个运动状态?
4.机械能守恒的系统如何选择?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完善基础知识体系,并能够改正自己的问题。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三、归纳提升,
知网建构
功概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
通过思维导图构建核心知识网络。
四、合作探究,
疑难突破
重点问题提炼
(一)功、功率
1.功的计算方法
方法
以例说法
应用动能定理
用力F把小球从A处缓慢拉到B处,F做功为WF,则有WF-mgL(1-cosθ)=0,得WF=mgL(1-cosθ)
微元法
质量为m的木块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运动一周克服摩擦力做功Wf=f·Δx1+f·Δx2+f·Δx3+…=f(Δx1+Δx2+Δx3+…)=f·2πR
功率法
汽车以恒定功率P在水平路面上运动t时间的过程中,牵引力做功WF=Pt
等效转换法
恒力F把物块从A拉到B,绳子对物块做功W=F·
平均力法
弹簧由伸长x1被继续拉至伸长x2的过程中,克服弹力做功W=·(x2-x1)
图像法
水平外力F拉着一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位移为x0,F-x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拉力所做的功,W=F0x0
针对重点问题归纳提炼,提升对功、功率问题的认识。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