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被动运输 教案1.docx
文件大小:624.91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9.16千字
文档摘要

优秀教案系列

世纪天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誉出品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多种,教材首先从水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说起,让学生理解扩散、渗透作用的原理,进而理解什么是被动运输,在此基础上区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并为进一步学习主动运输打下基础。蛋白质或其他有机大分子颗粒无法直接穿过细胞膜,但可以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这样的安排符合知识由易到难的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按照上述思路,本章安排了两节。第1节是被动运输,第2节是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之所以将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放在一起,是因为从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能量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将胞吞、胞吐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而且胞吞、胞吐的内容相对较少,不足以单独成节。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就会失水;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溶液浓度时,细胞就会吸水;知道一次施肥过多会导致植物“烧苗”;知道可以利用食盐进行食品腌制,等等。在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分子的扩散现象也有基本的认知。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作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理想素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具体机制。

本章内容安排在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之后,显然是考虑到细胞膜的结构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同时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中的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最终蛋白质的分泌就是借助胞吐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学习理解本章中胞吞、胞吐的过程及其意义是很好的铺垫。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主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

(4)胞吞、胞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转运蛋白的种类和作用。

(3)主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

(4)胞吞、胞吐的过程。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本章2节内容建议3课时完成。

第1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渗透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对这个抽象的过程有个直观的认识。学生对渗透作用的过程熟悉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过程。多媒体课件展示被动运输的过程,并区分转运蛋白,帮助学生理解被动运输的过程。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过程。

第2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的过程,让学生能直观认识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的过程。以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的异同。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被动运输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阐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科学思维:阐明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评价目标

让学生利用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的原理解释农业生产方面的现象,明白为什么做到合理施肥,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难点: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转运蛋白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方法

1.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主要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动画的方式展示渗透作用过程、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以及被动运输的过程,变抽象为直观。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过程,掌握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

3.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准备PPT、实验材料等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白板,学案,PPT等。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PPT播放渗透装置的动画,思考下列问题:

【师】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生】单位时间内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多于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

【师】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生】不会,因为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透过。

【师】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一样吗?

【生】不会,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的水分子数等于渗出玻璃纸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不变。

【师】为什么漏斗管内的液面不会无限升高?

【生】玻璃纸(半透膜)的两侧由于存在浓度差,水分子就有从浓度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渗透的趋势。而漏斗内的液面不断升高,与清水的液面间会产生一个压力,使水分子从蔗糖溶液压向清水侧,这个压力随着液面不断升高而不断增大。压向清水侧的水分子会越来越多,会逐渐与因为浓度差而渗透到漏斗内的水分子的数量保持平衡。这时漏斗的液面不会再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创设真实课堂情境,教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