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7秦腔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相关表格,了解品味文章的语言的一些基本角度。
2.通过交流互动,通过对特定画面的仔细品咂,加深对品鉴语言角度的理解与运用。
3.通过对秦腔这一民俗文化的特点的琢磨,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对各地的民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热爱。
评价目标
1.能够完善自我鉴赏散文语言的知识框架。
2.能够依据鉴赏散文语言的知识框架,鉴赏具体的文学作品。
3.能够将知识与能力进行迁移,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鉴赏语言的一些重要技巧。
2.提升散文的写作能力。
难点:
品鉴散文语言时能提出自己的创见。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文本分析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分析文本使用的手法。
2.模仿写作,参照《秦腔》文本描写文化活动场面。
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民族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因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为“秦腔”。又因早期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其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006年,秦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讲授新课】
一、前置任务
1.先前任务回顾。
最近,我校江南文学社举行了一次“微写作”征文活动,要求同学们模仿贾平凹的《秦腔》,描写一个本地文化(民俗)活动场面。
参照《秦腔》原文,关注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情感并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出秦腔的魅力的,从“排戏、盼戏、演戏”三个场面中选择一个进行模仿写作,300字以内。
2.活动分组。
本次写作活动已经完成,此活动旨在提升我们同学参与文学创作活动的热情,鼓励我们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所以在活动结束后举行本次评论交流会,一起阅读、赏析大家的作品。
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在《秦腔》中,总共描绘了三个场面(4—8段),分别是排戏、盼戏、演戏。同学们选择了不同场面进行了模仿,我们就据此分组分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
二、提问与交流
1.提问:贾平凹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秦腔的?
明确:(1)秦腔起源:西府,和秦声、民性民俗有关。(具有地方性)
(2)秦腔意义:承载情感,生活必需,文化精神。
(3)选材:我们选择的场面要具有地方性,能够承载人们的感情,反映人们生活状态和文化精神。比如:婚、丧、嫁、娶、祭祀、节庆、戏剧,以及其他的人文活动等。
2.你描写的是什么活动场面?为什么选择呈现这个场面?
三、活动任务
1.环节一:
(1)布置任务:细读《秦腔》文本,每组互相讨论交流,从技巧、内容、效果等角度来细化评价的标准。
(2)提示参考。
活动
角度
具体方面
排戏
(运用)技巧
动作、神态、环境、细节、语言等描写
(写出)内容
写出了排演全家出动、全心投入的场面,表现了秦地的文化风俗
(达到)效果
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之情
盼戏
(运用)技巧
点面结合、语言、动作、神态、比喻、夸张、视听结合
(写出)内容
写出了等戏人潮涌动的热闹场面,秦人粗犷豪放、乐天安命的性格,表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达到)效果
秦人对秦腔的情感
演戏
(运用)技巧
比喻、具体事件、环境、动作、正侧面相结合
(写出)内容
写出了看戏如痴如醉的场面,秦腔在秦人心中的地位
(达到)效果
秦人对秦腔的喜爱、痴迷
(3)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角度、通过具体评价量表与细则来进行评价,防止评价泛化与无度的问题。
(4)总结。归纳这三组意见,综合如下:
①技巧——各种描写,正侧结合,各种修辞,具体事件,各种细节……
②语言——传统古文、农民方言口语、现代白话文自然融合,于拙朴平淡中有传神的精妙刻画和不动声色的幽默夸张。
③内容——地方性格、文化风俗……
④效果——能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出了地方性和文化民俗,表达出了丰富的情感。
2.环节二:
(1)布置任务:交流展示两篇学生文章的场景描写片段,请同学参照上面表格中的内容进行鉴赏与评价。
(2)提示:
①要学会用专业术语来评价,尽量减少口语化现象。
②避免“莫衷一是”情况的出现,要建立有优有劣的判断准则。
(3)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A篇
B篇
技巧
内容
效果
3.环节三:
(1)布置任务:小组结合评价标准具体赏析,讨论交流,挑出最好的一篇,朗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