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反思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第1课时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本节课以生活中的物体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常见的几何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对基本几何体的认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某个几何体的理解和领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从一堆立体模型中闭眼摸出某种几何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加深刻的感悟几何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构成
立体图形是更好地认识、描述并交流生活空间的工具。本节课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构成,通过生活实例感悟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旋转体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立体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2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
第1课时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本节课为开放式教学,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经历“立体-平面-立体”的转换过程。先通过任意剪开正方体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思考原因,再要求剪出指定的展开图,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想象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实践者的身份自主活动,动手操作,学会思考,实现知识思考和实践行动的相互促进。
第2课时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与折叠
本节课内容对学生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挑战意识,部分学生会感到很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相信学生,释放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够更加形象地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深刻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同时,让学生合作交流、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第3课时截一个几何体
经历之前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用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体会截面形状的变化,化抽象为形象,在体与面的转化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通过课后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CT技术、3D打印技术等前沿科技中截面的应用,将复杂技术用简单的道理讲清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4课时从三个方向看几何体的形状
本节课的内容是从三个方向看几何图的形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几何体,画出对应的形状图,并从中发现几何体与形状图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形状图确认几何体的构成,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认识有理数
第1课时有理数
本节课是有理数全章的第一节,为以后“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用正数和负数表示量的经验,但是体会它们的意义却是首次。在教学过程中,可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数、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对负数的进一步认识,体会数系的扩张,进而归纳出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有理数分类。
第2课时相反数和绝对值
本节课通过分析几组特殊的正数、负数的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引出了相反数的概念;又针对一个数的数量大小,引出了绝对值的概念。从数字特征角度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并归纳、总结出相关概念,从代数角度理解相反数与绝对值。同时仿照气温的比较,在小学相应法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总结出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学时要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这一法则。
第3课时数轴
本节课借助学生常见的温度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得到数轴具备的相关要素,形象、直观、深刻的理解数轴。通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探究出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借助数轴,从几何角度进一步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并将数的大小与其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进行关联,从中感受数轴的作用,串联本章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
2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
本节课借助“竞赛得分”和“框图”的情境,利用“正负抵消”的思想,使学生理解算理。通过情境教学、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活跃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通过对两个有理数相加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能力,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由于学生刚接触有理数加法,计算时必须严格按照“判类型,定符号,算结果”的步骤进行计算,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