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中心国旗下讲话稿《端午粽香传千里家国情怀永流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端午粽香传千里家国情怀永流长。
当艾草的清香掠过屋檐,当彩线的丝绦缠绕腕间,当街巷里飘来粽叶与糯米的缠绵香气,我们便知道——端午到了。这不仅是舌尖上的节日,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一枚小小的粽子,包裹着祖先的智慧,浸润着江河的厚重,更承载着中华儿女对家与国的永恒眷恋。
一叶粽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从汨罗江畔的声声《离骚》,到《荆楚岁时记》中“以竹筒贮米投水”的记载,粽子的形态随时代变迁,却始终恪守着对文明的守护。屈原以生命诠释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化作粽叶上每一道经纬分明的纹路;伍子胥“忠魂护城”的传说,沉淀成糯米间紧实绵密的质地。当我们解开粽绳时,何尝不是在拆启一封来自历史长河的家书?粽香里氤氲的,是汉字在竹简上刻下的风骨,是青铜鼎铭文里的气节,是中华文明从未断绝的精神血脉。
万家灯火,是亲情血脉的温暖传承
在浙江嘉兴的江南院落里,祖母将浸泡三日的粽叶铺成青翠的掌心,教孙女将赤豆填入“金丝小枣”的夹层;在岭南客家的土楼中,父子二人将咸蛋黄与五花肉层层相叠,用稻草捆扎出棱角分明的“将军粽”。这些世代相传的手艺,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揉搓米粒时的絮叨叮咛,蒸煮时灶台上升腾的雾气,都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表达。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每一粒米都粘着土地的记忆”,每一个粽子都凝结着家的温度。
四海同心,是民族精神的当代书写
2020年端午,武汉方舱医院的护士们在防护服上画粽子图案,用“平安粽”传递必胜信念;2023年端午,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空间站展示“太空粽”,让传统文化闪耀星河。从黄土高坡到南洋群岛,从北美唐人街到非洲建设工地,只要有粽香飘散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对故土的凝望。这种情怀,在汶川地震时化作台湾同胞连夜赶制的“爱心粽”,在也门撤侨时变成军舰上分发的“思乡粽”,成为炎黄子孙心灵相通的密码。
同学们,当我们捧起这枚穿越时空的粽子时,触摸到的不仅是食物的温度,更是文明传承的刻度。从节分端午自谁言的追问,到“亿兆同归寿”的祈愿,端午始终在告诉我们: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让我们以粽叶为舟,以糯米作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让家国情怀如同长江黄河,永远浩荡奔流!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