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方法探究
纪小刚钱善华俞经虎
[摘要]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为基础,构建了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对应支撑关系。针对目前高校实践类课程在课程达成度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实践”课程为例,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与标准,系统研究了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方法、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及课程持续改进工作,阐述了达成度评价的过程,为提升本科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实践环节课程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多元协同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1JSJG079);2019年度江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卓越课程2.0建设”(JNJG1935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6-0040-04[收稿日期]2022-12-28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以学生学习的产出为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之一[1-2]。基于OBE理念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评价,是衡量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重要环节[3-4]。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基于课程体系的支撑,而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每一门课程[5]。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就是对标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通过对课程考核进行评价,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为课程质量的反馈、改进提供依据。建立课程培养目标“评价—反馈—改进”的课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有利于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内容和途径的改进,为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奠定基础。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在课程考核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实践环节的过程性评价所占比重小、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等。当前实践环节课程的评价通常依据最终的报告或图纸,难以考核该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对应的多项毕业要求是否达成,且存在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本文以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实践”课程为例,对考核方式、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与课程质量持续改进工作进行系统研究。
一、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
机械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在制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参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了12个方面的毕业要求: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及终身学习。为了达到上述毕业要求,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课程体系,其中实践环节课程是提升学生专业工程能力与素养的关键环节[6]。
“创新实践”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集中型、实践型教学环節,通过该创新设计及实践应用,机械类学生能在所学机械类基础知识的背景下,初步了解机构创新的过程,设计简单实用的机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如表1所示。
二、课程考核方式的革新
由于实践性课程难以通过笔试进行考核,通常依据最终的报告、图纸或成品进行成绩评定。这种一次性评价很难考核、评判实践性环节所支撑的多项毕业要求是否达成,造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积极思考、不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导致实践环节的课程难以达到锻炼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因此,增加过程性评价,不仅能够优化对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考核,还便于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通过对标课程的毕业要求和课程培养目标,制定各考核环节的评价标准,实现对课程培养目标的合理评价。
“创新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数字化设计、生产流程控制、零部件加工工艺及产品装配与调试。为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工程能力与素养,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三部分构成:设计质量、设计工作态度和课程答辩。其中设计质量包括设计原理、装配图、零件图和计算说明书;设计工作态度则通过教师评价与组内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兼顾过程与结果,课程成绩综合评定见表2;课程答辩包括组内分工情况和现场答辩表现。
根据表2,考核内容被划分为16项,4档制的划分为小于60%、60%~74%、75%~89%和90%~100%,五档制的划分为小于60%、60%~69%、70%~79%、80%~89%和90%~100%,具体标准由实验教学大纲确定。
三、机械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过程为:(1)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