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高考语文终极押题范文4篇
以自我为基的蕲求(68分)
许多人汲汲营营奋斗半生,然而追本溯源,我们奋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的理想么?私以为,答案或许复杂一些。
毋庸置疑,借助完备的认识工具指导实践,进而将世界不断改造至“臻于至善”之境确然是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和革命者念兹在兹的追求,我们也确实欣见世界的诸多进步:发明家的奋斗催生了蒸汽机、电动机等解放生产力的机械;建设者的奋斗将荒杂的土地变更为千堑通达之轨道;象牙塔中学者的钻研推求人类的知识之圆不断扩张……然而,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在数百年后引燃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深重担忧,当科技成果勾起人们对“美丽新世界”中图景的厌惧,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由奋斗而累积得出的傲人成果,似乎并未全然将世界改造向好。
我们应当领悟到、并且仍在不断确证的事实是:世界自有其运转的规律性,不容外力之置喙;而人的一切改造与奋斗工作总是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有其限度;另一方面,纵然意识到尊重规律是发挥能动性加以“改变”物质世界之必然前提,改造世界的工作也难以全然顺遂个人之愿景。勿忘马克思的提醒:“人是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统一所有“他者”的价值判断与目的,因而也无法畅达无阻地追求遵照自己的心意改变世界。
更进一步说,一味追逐“改变世界”会使我们陷入疲于奔命的无止息的劳作,因为“世界”如此宏大,而“我”的努力如此微末;而“改变世界”之理想又是难以完成的。在孜孜以求的理想幻景破灭后,人很容易陷于价值之虚空里,丧失意义感而流于消极。本质上,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感的叙事背后是结果论的导向,它试图向我们渲染“改变世界”的丰伟理想成果以激起人的奋斗,却有意遮蔽了改造世界之困难与不可能之局限,亦使我们淡忘了奋斗过程本身的意义以及它赋予我们的成长。
当《熔炉》用“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时,这不是要消极地回避奋斗,更不是要支持“因为难以改变世界,所以干脆无所作为”的倦怠态度;只是启示我们,在变动不居的庞大世界中,坚守自己的立场或许更为可贵。比起向外蕲求意义,一个人更应把握内心那些值得我们用尽全力去信仰与捍卫的事物不受外部环境的侵吞,譬如希望与热忱,譬如我们头顶浩渺星空一般的道德准则……它们可能会在世俗追求下蒙上浊尘,然而请不要忘记,正是这些事物捍卫着我们之为“人”存在的根基。
而在此之上,比起改造世界,“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其实也呼唤我们以追求自身的超越性来对抗时代的强力裹挟。回归内心的声音,认识到自我的局限之处,却又像堂吉诃德一样勇敢地去追求成为自己所不是的“人”。向高处走,同世界那向下的一面发出轻声而坚决的对抗,或许是我们于今日更应葆有的姿态,亦是超越性精神的强力之彰显。
我们与世界共议变(65分)
人行于世,半生奋斗,或有所志,故有所思:我们奋斗的目标是为了改变世界,还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其实我以为,这两者本就是一体两面。
鉴于普适的价值观,这个问题大抵有些前提,世界是需要改变的,被世界改变后的我们不是我们想要的。因而,如果忽然得到这个问题,那回答也就离不开“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要保有个性”“能坚持自我就很好啦”云云。
但如果结合自身思考,再联系现在思考,这个问题又很难有答案。因为大多数人的奋斗既没有改变世界,也没有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无论是通过互联网统计数据得出的各年龄阶段画像,还是从身边的实例个例出发,认真贯彻“奋斗目标”理想的人并不多。
然,这个问题真的没有答案吗?通过以上铺垫,或许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思考,“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和“改变世界”本质上是一件事情,而性质区别在于对个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何者更多。恰如前文所言,为什么有两个前提?因为我们会把“世界”和“群体”联系在一起。“世界”是非物质的“群体”的集合。旧时代的思想理念之落后与现时代的偏见群体之谬误需要被改变,而语句问题中的“我们”被自然而然地放在“好人”的位置。假如我们没有被世界上自己不认同的这些改变,这种坚守指向自己,对个人的影响更大。另一面亦然。
同时,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的语境里,它是隐性的,因为对个人或世界的影响不一定有可被看见的实质成果。恰如前文所说,很多人两者都是没有做到,但没有做到,不是真的由于我们碌碌无为,而是由于我们的影响和行为是无意识的。“世界”的概念太过宏大,我们不会习惯于把具体的奋斗目标放进宏大叙事里。也正因宏大,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可以随时映射为“世界”。“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加之于人民就是改变世界,勉励于自我这就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清正廉洁人人可为,影响足够即是海瑞,批判性思考理学至流人人可为,影响足够即是王阳明。
综上,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走在改变与对抗的平衡路上。假如说得意会一些,每个人都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从多元主义的兴起到极端化和开明化,从职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