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山海图,链接真实义。
〈山经〉讲上古世界物产地理,配图是相似物,部分野生动植物有毒不可食用!
〈北次三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发鸠山别名鹿谷山,位于山西省长子县城西25千米处,属于太行山系,发鸠山东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主要源头,建有灵湫庙)
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文献显示河南省柘城县历史多柘树,饲柘蚕,产柘丝;2018年河北省涉县发现大面积柘树群落,南北跨度达1000余米,东西跨度达500余米,数量达上万棵)
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图小白额雁,飞羽为黑褐色,环嘴基有白斑,腿桔黄色,栖息于近水的草地农田,迁徙时经过中国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朱襄氏炎帝在位70年,公元前4239~前4169年,以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为都,死后葬于柘城县城东十里大仵乡朱崮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
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公元8年西汉末年以前,漳河属于黄河水系,之后因黄河南徙纳入海河水系,上游由清漳河、浊漳河汇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漳河有二。一出长子鹿谷山,为浊漳;一出上党沾县大黾谷,为清漳”)
~~~~~~~~~~~~~~~~~~~~~~~~~~~~~
漳河为现代地理河北、河南两省的界河,发源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腹地。太行山是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野,由于太行山的强烈抬升,西边不断削山移土,东边不断填海造陆,才有了太行山周边众多盆地和华北平原的诞生,众多河流横切太行,在出山口形成冲积扇,与古黄河的沉积物一道,让华北平原沃野千里。
以上描述女娃的方国,地处太行山东麓低山带的长治、晋城盆地和华北平原漳河冲积扇,海浸之后方国以“精卫鸟”为图腾。
华北平原是中国开发较早、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地区,距今8000年以前,黄河下游冲积扇顶端就出现了颇为发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但原始居民人数很少;距今4000年先后为夏、商两个王朝控制;距今3000年进入西周先导的时期;春秋初年尚有大量荒地,春秋后期垦殖加速发展,成了农垦区。
华北平原海拔在100米以下,大部分不足50米,自西向东微斜,洼地潟湖众多。以贝壳堤及其他海相沉积物为标志的古海岸线遗迹,表明数千年前曾为海水所浸。
据科学研究,地球气候变化存在几个明显的时间周期,冰河期和温室期交替变化。末次冰期距今11.5万~1.5万年,最盛期发生于1.8万年前,海平面下落120米,大陆架露出水面,许多岛屿与大陆相连,人类和动物能通过陆桥迁徙,科学家在日本列岛找到中国东北猛犸象和华北河套大角鹿、普氏野马、野驴、野牛等哺乳动物化石;图1.9万年前东亚海陆分布示意。
距今20000~18000年,全球极寒冷,高寒地带动植物和人类大批灭亡,幸存者南迁,最古老的陶器在江西万年仙人洞诞生。
距今18000~13000年,气候转暖、冰川融化,延续了10万年的大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50米,原始栽培稻在湖南道县玉蟾岩诞生。
距今12800~11500年,新仙女木事件,彗星在五大湖的上空爆炸,北美洲史前的克洛维斯人灭绝,短短十年内地球气温下降8℃,进入1300年的寒冷期,这一时期的沉积层发现北极草本植物仙女木的残骸,高寒地带动植物和人类大批灭亡,幸存者南迁。
距今11000~10000年,全球性大洪水,冰融汇合降雨,伴有地震、火山喷发、风灾、海浸,海平面又上升30米,陆桥消失,四川盆地形成四川古湖,两湖形成云梦泽,此时为盘古伏羲时代。《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1968年美国海洋考察船对墨西哥湾海底钻探考察,发现距今10000年的沉积层存在大量孔虫甲壳,其甲壳中氧同位素含量的比例可以代表其生活期海水的盐度,分析表明当时有大量的淡水涌入,最可能的形式是大洪水。
距今9000~7000年,气温稳定,水稻种植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中国境内出现彭头山、贾湖、大地湾、兴隆洼、上山等多个文化。
距今6500~6000年,炎热多雨、冰川融化,全球性大洪水,伴有地震、火山喷发、风灾、大面积海侵甚至海啸发生,海平面达到冰后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