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极具重要性。混合式教学通常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其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首先介绍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内涵与应用价值,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目标与特点,并点明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为实现混合式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具体包括进行优质的文学课程设计、打造完备的教学资源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机制,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中国古代文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5-0148-04[收稿日期]2023-03-08
一、混合式教学
(一)基本内涵
“混合”是“单一”的相对概念。单一式教学主要指单纯的线上教学或单纯的线下教学;混合式教学则是指在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优化整合、直观呈现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各自优势,实现二者深度融合,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水平的一种教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混合式教学原本并无固定的“混合”方式,混合了多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形式的教学均可称为混合式教学,而现在通常所说的混合式教学则是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二)应用价值
1.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不少学生存在“只懂吸收知识,不擅运用知识”的问题。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单纯进行知识输出的课堂“主宰者”,而转变为了“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大空间完成知识内容的吸收与转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于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由于课程学习难度较大等原因,很多学生并未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混合式教学改革背景下,积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将教与学延伸至课堂之外,符合当代年轻人喜用互联网与计算机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自行制作课件与学习视频等,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將名家讲座视频与名师授课视频等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相较于课堂教学视频而言,这类视频更具专业性与趣味性,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掌握专业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讲解重点、难点知识成为课堂教学重点,师生互动得到加强,学生可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考核评价机制也更完善,在注重期末考试成绩的同时,也很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而这同样能够有效提振学生的积极性。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一)课程目标与特点
结合各所高校教学实际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基本发展脉络,了解各种文学现象与各时期代表作家及其作品。(2)能力目标:具备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及基本的问题研究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美感,树立文化自信与高尚情操[1]。同时,具备四大鲜明特点:(1)与理工类课程不同,“中国古代文学”属于人文类课程,客观性较弱,要求学生投入大量情感并且进行主观思辨;其教学效果难见速效,而需长期浸润。(2)课程内容从上古先秦时起,至晚清近代而终,知识含量丰富且时间跨度极大。(3)并非孤立学科,而与多学科——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与哲学联系密切,也因如此,学好该门课程还需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并且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4)作为古代文学,多见文言文与繁体字,与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白话文与简体字存在较大区别,学习难度较大。
(二)教学现存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多重中国古代文学史而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曾是两门独立课程,之后合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的两大组成部分。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性质并不相同,前者属于史学范畴,是文学的历史,主要负责揭示各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形态与彼此间因果关联,讲述各个文学思潮、现象、作品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作家创作历程、文学作品的文学史定位与流播等内容;后者属于文学范畴,主要负责阐释古代文学作品文本,尤其注重分析经典文本的文体、主旨、内含形象、表现方式、作者的精神追求及文本所具美学价值等。由此可见,二者作为一门课程的两个主要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教育功能并不相同:前者致力于拓宽学生史学视野、赋予学生学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