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七下第四五单元文学常识梳理及题型训练.docx
文件大小:28.67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6.62千字
文档摘要

七下第四单元文学常识梳理

1.《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是军旅作家彭荆风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哀牢山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小说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2.《青春之光》是一篇纪实散文,展现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优良革命传统。文章从黄文秀遭遇暴雨山洪的牺牲现场展开追忆,深情回顾了在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这名年轻党员主动请缨到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倾注全部心血与汗水,将百坭村变成脱贫攻坚热土的事迹。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4段。这一部分,节奏紧凑,用笔凝练,以闪回的方式再现了黄文秀生前最后的片段。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即引用文中人物语言为小标题、大致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以“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为题,主要讲述了黄文秀初到百坭村,从不被信任到融入群众,逐步使工作走上正轨的经历。作者通过细腻的环境和心理描写,结合对人物语言的引述,生动真实地表现出黄文秀遇到困难后,从自我质疑、茫然无助到迎难而上、坚定前行的转变过程。

第二小节,以“我心中的长征”为题,主要记述黄文秀带领乡亲们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历程。

第三小节,以村民想念黄文秀的话语“仿佛她还在一样”为题,记述黄文秀牺牲的消息传来后,村民们的哀痛和怀念。

《有为有不为》是季羡林的一篇议论性散文。

层次

内容

对应段落

开篇立论

“有为”即应做必做;“有不为”即不应做而必不能做

1-2段

阐述善恶特性

“善恶”“应该不应该”存在大小之别

3段

事例说明

生活事例阐释“小恶”“小善”

4段

历史事件阐释“大善”

5段

衡量标准

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是衡量“小善”“小恶”的准绳;对国家、人民和人类发展前途有利是衡量“大善”“大恶”的标准

6段

善恶联系

大善与大恶常从小善与小恶发展而来

7段

结尾呼吁

希望人们做到“有为有不为”

8段

《陋室铭》:

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作者刘禹锡,唐。《陋室铭》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开头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爱莲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择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有些相似。

作者周敦颐是北宋哲学家,采用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尚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莲的比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衬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心意。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

篇目

文体

中华美德

《驿路梨花》

小说

雷锋精神: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风尚

《青春之光》

纪实散文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心系群众、务实为民的真挚情怀,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攻坚克难、乐观向上的顽强意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有为有不为》

议论性散文

诉诸良知良能,明辨是非善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陋室铭》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对美好德行的追求

《爱莲说》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态度-对名利浮华的鄙弃

总结:

习题训练:

1.?下列关于《驿路梨花》的表述,错误的是()

A.小说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展开叙述。

B.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C.其作者是当代作家彭荆风,他是一位军旅作家。

D.小说主要歌颂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独有的乐于助人的品质。

答案:D

解析:《驿路梨花》歌颂的是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展现了边疆军民和少数民族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并非仅少数民族独有的品质,D选项错误。A、B、C选项表述均符合原文内容。

2.?有关《青春之光》一文,下列理解不准确的是()

A.文章从黄文秀遭遇暴雨山洪的牺牲现场展开追忆。

B.文中以村民想念黄文秀的话语“仿佛她还在一样”为小标题的部分,记述了黄文秀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