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梅花魂》观后感.docx
文件大小:12.57 KB
总页数: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1.39千字
文档摘要

《梅花魂》观后感

每一次聆听完王崧舟老师的课,都能让我切身体会到诗意语文的魅力,这就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语文课。我曾经也是很自信的语文老师,但我还是深深地感觉到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我不可模仿,更不可超越。这次,有幸听到王老师的课例——《梅花魂》,心中更是感慨万千。

我在听这节课时,不再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作为一名新学这篇课文的学生的身份去学习。王老师的一节课安排得既有诗情画意又有真情实意,看似煽情实则深情,有文章的情又有授课的情,用老师的情感染学生的情,让作者、老师和学生最后产生强烈的共鸣!此时,我由衷地想说:“做王老师的学生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开课,王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梅花的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凌寒绽放,卢钺的《雪梅》不畏严寒,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俊美坚韧、乐观谦虚。循着前人的笔墨,轻嗅梅幽芳的气息,追寻梅无畏的气度,感受梅坚强的品格。。接着,王老师从文中摘录了两组词语,一组词语描梅花之形,一组词语摹祖父之情。温故知新,并非新招,王老师不是机械地叠加、罗列、呈现,而是紧扣“梅花”这一意象,以形入情,撬动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情感的生发点,巧妙发力,使学生的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接着,在积累词语、梳理全文之后,王老师出示《梅花魂》的结尾部分,并抛出问题:“作者陈慧瑛在老家的山坡上种下的两株树很可能是什么树?为什么?”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好的课堂一定是思维碰撞的火花飞迸四射的课堂。王老师的这节课正是借助这一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也是借助这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打开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大门。再往后就是学生认真默读全文,从课文中找理由,然后全班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王老师的引领作用极具魅力:从梅花的比喻意义到梅花的象征意义,再到梅花寄托的情思,可谓层层深入。至此领会梅花的内涵这一核心任务已基本完成。课又回到初始问题,学生明白了在陈慧瑛心中,梅花就是外祖父,外祖父就是梅花。回环往复,这节课似乎已经浑然一体。

最后,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临别时外祖父对莺儿说的话,即以梅喻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中国人,以梅象征坚守气节、顶天立地的崇高品格,以梅寄托眷恋祖国、热爱中华的炽热情感。如何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表面一步步抵达精神的家园?王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拓展意象,连线说话,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次,深入课文,读懂外祖父说的话,感受梅花的品质。接着,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梅花式”人物的资料,使梅花具象化,从而深刻理解外祖父的谆谆教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老师两次补充资料,既补白了学生的知识盲区,又提升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创设诗意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从而实现语言视域和生命视域的融合。

王老师的课,用诗意盎然、情理交融、井然有序来形容再合适不过。整堂课从词语到文本,环环相扣。在无形之中,王老师已经把文化自信、审美情趣、思维创造、创意表达渗透进孩子们的心中。

在后来从教的日子里,看到“王崧舟”这个名字,我都愿意停下匆匆的脚步,静静地观摩,慢慢地思考,细细地品味。王老师曾说“好课的最高境界是人课合一,保持清明的觉知,活在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这是上好小语课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