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竹文坤晏强貟朝乐
[摘要]人才是强国之基、富国之本,军民两用人才是我国实现科技强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防保障水平的重要力量。研究以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简要分析国内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上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介绍其在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联合培养、兼顾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有效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基金项目]2020年度西南科技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生物效应”(20szkc12);2021年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四川省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7-0173-04[收稿日期]2022-07-29
军工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发展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培养、造就和储备一批军民两用人才,对推动国防科技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提升意义重大[1]。军民两用人才是指现役、退役军人和地方人才经过系统培训,成为具有国防和经济建设两套本领且在军队和地方都能发挥作用的生力军。
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军民分割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军民两用人才存在流动障碍。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军民、产教双向深度融合,成为培养军民两用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依托创新平台进行人才培养能有效形成一个平台与平台间、平台与人才间的有机整体。20世纪,美国已对军队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索,其主要依托大量的地方大学及骨干级别的军队院校培养人才[2];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部分军工企业市场化,构建了完整的军民融合国防体系,极大增强了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实力[3]。易群等[4]指出,要通过打通政产教融合通道,以高校创新平台为依托进行人才培养,刘九庆等[5]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侧重以高校为依托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军民两用创新型的高学历军民两用人才为主;陈斌[6]提出,培养军民两用创新人才要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方式构建创新型平台进行人才培养;廉亚囡[7]表示,军地创新平台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军队与地方科研院所联合进行定向、定点人才培养,侧重为军队培养专职人才;吴生海[8]指出,当前以普通高等教育为选拔渠道、完成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依然是大部分国家采用的主要培养方式。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依托高校科研创新平台进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军地单一平台开展人才定点培养(主要集中在军队人才培养),并没有依托军地协同创新平台进行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一)国内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现状
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培养军民两用人才。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以来,各级党政机关分别成立军民融合办推进地方军民融合发展和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的工作。重庆通过“构建产业体系+建设军用基础设施”的模式培养军民两用人才3500余名,同时构建了完整的军民两用人才军转民、民参军的模式。山东、浙江等省份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军民两用人才培养培训会”“退役军人专业技能培训”等进行人才培养。
2.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培养高端创新人才。高校科研院所是军民两用人才产出高地。西北工业大学以“军民协同创新、科技拥军”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展应用型基础研究,向部队输送高端创新人才,同时构建退役军人学历体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航天科技八院控制所签订“企业项目式”共建实习基地,打通了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壁垒,以人才互换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双方解决人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方式不仅培养了大量高端创新型人才,更为军工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依托职业院校培养军民两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模式。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职业发展教育学生人数超3500万。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军民两用技能人才上主要采取“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模式,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载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1+X”教育培训体系,以签订定点、定向的校企合作协议为主要培养模式,为国防军工单位提供技能型人才。
(二)国内军民两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梳理發现,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职业院校开展的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人才培养供需不对接。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需要军民双方共同承担、深度融合。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国防军工及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