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世的影响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第三章拜伦乔治·戈登·拜伦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1.对英国、对以“神圣”之名结盟的欧洲反动势力,及其形形色色的不义、掠夺和侵略进行无情揭露、愤怒谴责和辛辣讽刺。2.其次,对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独立和解放的斗争热烈赞扬,并寄予同情和声援;讴歌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国“壮烈的古代”,以激发这里的人为自由而战,成为长诗最激动人心的主旋律。3.表现了极可贵的民主立场和深邃的洞察力。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四章雨果维克多·雨果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二、《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浪漫派小说的典范作品。这是一曲反封建的悲歌。雨果在小说中运用的浪漫主义手法有两大特点一是将巍然壮观的巴黎圣母院拟人化。二是《巴黎圣母院》将对照原则运用得出神入化。三、《悲惨世界》《悲惨世界》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物,他们代表了千千万万的穷人。雨果的写作主旨是很明确的,他要为这些穷人鸣不平。《悲惨世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原因在于小说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第七章塞万提斯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1547—1616)二、《堂吉诃德》卓越的思想价值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对16、17世纪西班牙的现实作了广泛而真实的描写宣扬了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成功地塑造了个性特征鲜明,又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现实主义精神的高度自觉。充分汲取了以往各种类型的长篇叙事文学在结构形式上的艺术特点。大量地运用了对比与讽刺等艺术手法,由此而产生了奇佳的艺术效果。 第八章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第一时期(1590—1600)创作历史剧、喜剧和诗歌第二时期(1601—1607)创作悲剧和悲喜剧第三时期(1608—1612)创作传奇剧莎士比亚的三个创作时期二、《亨利四世》《亨利四世》采用两条线索展开情节,一条是主线索,国王与反王派贵族在宫廷中的勾心斗角以及战场上的拼杀;另一条是下层平民百姓为生存而在乱世之中奔波。剧中两条线索在不同的场景中交替进行,形成一种复调式结构。三、《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热情奔放,富有幻想,具有罗曼蒂克气质,他疯狂地爱上只见了一面的朱丽叶,舞会结束还不忍离去,徘徊在围墙外,并翻越高高的围墙跳入花园里,只为再睹朱丽叶的芳容。罗密欧对社会和家庭抱着和平的愿望,讨厌两家无谓的争吵,看到两家世仇给亲友和社会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他极为痛心,在爱情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爱情,把爱情置于一切之上,甚至高于生命朱丽叶喝下了神父的药,服下去后就像死了一样,但四十二小时后就会苏醒过来。朱丽叶依计行事,在婚礼的头天晚上服了药。罗密欧在神父的送信人到来之前已经知道了消息。他在半夜来到朱丽叶的墓穴旁,掘开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丽叶之后,就掏出随身带来的毒药一饮而尽,倒在朱丽叶身旁死去。朱丽叶也醒了过来,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也不想独活人间,她没有找到毒药,就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艺术成就这部悲剧没有阴暗悲怆的格调,更多的是轻松愉快,浪漫抒情,其原因在于它创作于早期,此时莎士比亚年轻天真,又加上从乡村来到繁华的伦敦,兴奋不已,对生活抱有乐观的看法,满肚子的憧憬向往,涉世不深,对社会罪恶初步了解,对人性的洞察尚未深入,因此整个创作基调明朗欢快,即便是悲剧也披上喜剧的色彩。第九章莫里哀莫里哀(1622—1673)二、《伪君子》《伪君子》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第十章笛福丹尼尔·笛福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