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通儒陈祖范著述考
摘要:雍正元年常熟人陈祖范乡试会试连捷中试,未及殿试便归里读书讲学,研究经传。后担任多个学院山长,主讲训课有法,著作有《经咫》《掌录》《司业文集》《司业诗集》等,学问、风节为时人崇敬。乾隆审定《四库全书》时,特别下旨要搜集陈祖范等人的经学、诗文著作,然时至今日其著作仍未有系统梳理与研究者。考述梳理陈祖范的著作,有助于虞山诗派、清诗研究与吴文化研究的深化。
关键词:陈祖范《经咫》《掌录》《司业文集》虞山诗派
陈祖范(1676-1754年),字亦韩,号见复,清初苏州府常熟人,雍正元年(1723年),48岁的陈祖范通过礼部会试为进士,然因足疾未及殿试,回到家乡闭门读书著述。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颁行谕立书院令后全国广设书院,许多官员竞邀陈祖范主讲,他历任苏州紫阳书院、徐州云龙书院等书院山长。乾隆十六年(1751年),朝廷举荐经学通儒,75岁的陈祖范以“经明行修之士”被举,与顾栋高(1679-1759年)等四人同获赐国子监司业衔。陈祖范于六经、三史及唐宋以下诸儒论著,披寻研味,纂抄不倦,被乾嘉学派大师钱大昕誉为“通儒”[1]。乾隆十九年(1754年)陈祖范卒于家,年79岁,入祀常熟先贤祠,并崇祀为吴郡名贤,名载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2]。《清史列传》卷六十八、《清儒学案》等有其传记。陈祖范的传世著作有《经咫》《掌录》《陈司业集》等。[3]乾隆皇帝对他的道德文章非常重视,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审定《四库全书》时,曾下旨搜集陈祖范、顾栋高等人的经学、诗文著作,如书坊没有刻本,要抄录下来刊刻发行。其著作《经咫》收录于《四库全书》《曝书杂记》等,然流传并不广泛,当代学界仅有韩华撰文研究《掌录》[4],缺少系统梳理与专题研究,实为憾事。笔者历时两年整理校注《陈司业文集》,对陈祖范著述略作梳理,将依从“经史子集”传统古籍分类法述评其各种著作,冀望有助于虞山诗派研究、清诗研究与吴文化研究的深化。
一、经部代表作:《经咫》
《经咫》一卷,《四库全书》《昭代丛书》《广雅书局丛书》收录,南京图书馆、苏州图书馆藏有抄本。“经咫”者,取《国语·晋语四》晋文公“吾不能行也,咫闻则多矣”之语。全书皆其说经之文,包括《易》《书》《诗》《春秋》《礼》《论语》《中庸》《孟子》共60条,还有杂文之有关《礼》的八篇列于《礼》后。陈祖范获膺荐时,曾以此书录呈御览。清高宗乾隆曾亲批其卷,谓“论谛祭一条为有识,论古今服制不同一条为得用礼之体”[5]。后由其门人归宣光等人所刊行。陈祖范于学必求心得,论《易》不取先天之学,论《书》不取梅赜,论《诗》不废小序,论《春秋》不取义例,论《礼》“不以古制违人情,皆通达之论”[6],为“说经之醇实者”。
《经咫》虽只有一卷,却发前人所未发。陈祖范对诸经非常有见地,或考正前贤之谬误,多有独到创新,又辞意和平,繁略得中,正如原书序中所谓“文不离乎六经四书,说不参乎支离怪僻”[7]。清代目录学家、藏书家周中孚(1768—1831年)评价《经咫》:“是编仅五十页,而论、孟、中庸及五经精蕴咸备。中间附论七篇,皆禀情酌理,准古宜今。其见所独创,虽朱子之说亦不尽从。”[8]
陈祖范还将经学研究和教学结合,不少汉学研究成果被直接传授给学生[9],许多士子接受他的传道授业研习经学,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如王峻(1694—1751年),字次山,号艮斋,少受业陈祖范之门,陈雅重之,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西道监察御史,后担任《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官,著有《艮斋诗文集》《汉书正误》等。王峻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是钱大昕,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顾镇(1720—1792年),字备九,学者称为虞东先生,乾隆十九年进士,迁宗人府主事,曾随陈祖范受教,传其学,著有《周礼仪记》《虞东学诗》《三礼札记》等;礼部尚书纪昀(1724—1805年)对其极其称赞。归宣光(1691—1763年),字念祖,号屺怀,早承家学,又为陈祖范弟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举人以举人的出身,历官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左都御史,卒后赐祭葬,谥“昭简”,入祀乡贤祠。归宣光生前好藏书、刻书,曾刻《经咫》等,著有《浙藩自叙》。
二、史部代表作:《昭文县志》《海角遗编》《江南通志》
(一)《昭文县志》
《昭文县志》10卷,卷首1卷,清雍正九年(1731年)劳必达(昭文县首任知县)主修,陈祖范纂修,国家图书馆藏雍正九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有抄本。本书上起商周,下迄雍正,凡26目。卷首谕旨、图,卷一沿革、秩官、选举、疆域、山水、城垣,卷二官署、学校、市镇、都鄙、街巷、桥梁、坊宅、园墓、祠祀,卷三水利,卷四田赋、徭役、兵防、户口、物产、风俗,卷五至卷十列传(分治行、儒林、文苑、孝友、耆硕、艺术、列女等)。昭文县是清代苏州府所辖的一个县。陈祖范《昭文县志》卷一之“沿革”云:“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