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èihǔ?zuò?chāng
注音:ㄨㄟˋㄏㄨˇㄗㄨㄛˋㄔㄤ
注意:“为”读第四声(wèi),不可读作“wéi”;“伥”读“chāng”,不可误读为“cháng”或“chàng”。
解释: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充当坏人的帮凶。源自古代迷信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会变成“伥鬼”,继续引诱他人供虎食用,以此换取自身解脱。其核心含义是讽刺助纣为虐的行为,强调对恶势力的依附与协作。
关键点:
1.?伥鬼的象征:代表失去自我立场、沦为恶势力工具的可悲角色。
2.?行为的本质:表面协助实为害人,凸显道德沦丧与是非不分。
3.?文化隐喻:常用于批判政治、社会中的帮凶现象,如汉奸、叛徒等。
出处:
1.?文献记载:
《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2.?典故来源:
唐代传说中,处士马拯与隐士马沼在衡山识破化身为老和尚的食人虎,并与猎人合作除虎,目睹伥鬼为虎报仇的故事。
另一版本提到老虎胁迫被害者的鬼魂引诱新猎物,形成“旧伥解脱需新伥替之”的循环。
例句:
1.?经典引用:
郭沫若《〈闻一多全集〉序》:“为着要得虎子而身入虎穴,决不是身入虎穴去为虎作伥。”。
孙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
2.?现代用法:
“某些官员与黑恶势力勾结,为虎作伥,严重破坏社会公平。”
“他表面上支持环保,实则为企业排污打掩护,简直是当代的为虎作伥。”
3.?文学化表达:
“那些甘愿为独裁者粉饰太平的人,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伥鬼。”
补充说明
近义词:助纣为虐、为虎添翼(侧重增强恶人力量)。
反义词:为民除害、除暴安良。
文化影响:
英文译为“holdacandletothedevil”或“assisttheevildoer”,成为国际语境中批判共谋行为的典型表达。
成语常用于警示盲目依附强权的危害,强调道德自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