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x
文件大小:42.1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4.55千字
文档摘要

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高校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2020年11月,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提出:“唯有创新,才能以变应变,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就是高校教育应对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格局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主动求变。

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至今,中国教育从面临线上化教学的挑战,到目前已经进入全面混合式教学的态势。混合教学模式优化了传统教学中比较耗时耗力的烦琐工作,教学的结果也证明,较“教”者而言,新一代的“学”者,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基础认知与基础技能的线上化、企业产品级制作流程的线上化,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学习者能够参与更多具备高阶性、挑战性、创新性的拓展项目。

线上教学是简化教学的一大利器,动画专业较其他学科而言,线上教学模式开展得更早一些,早在2000年左右,学习者已经普遍使用数据光盘进行软件技能及动画原理的学习,尽管那时的学习方式不是实时在线。随着5G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线上数据的版权问题不断呈现,同时由于各个学校的学情不尽相同,使已长久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缺乏改变固有教学观念的原动力[1]。高校能否快速进行线上教学的切换,体现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强弱。教学实践表明,动画专业的技能基础、认知部分课程,非常适合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应该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具备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人才。具体到大部分普通高校是以服务国家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定位总目标,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那么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师作为“教什么,怎么教”的主导方向。地处西部的高校教师要明确国家及地方亟须解决的问题,及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我们教什么、怎么教的前提。具体专业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首先要基于行业及国家需求为前提,也就是基于产出(OBE)的教学设计。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体,毕业要求为抓手——面,课程群能力培养为构建——线,课程考核标准为支撑——点,形成系统清晰的培养体系架构。

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向于细化分工,需要“一专多能”。动画专业培养模块内容中包含:故事编导、绘画造型、角色设计、场景氛围、动画制作、后期合成等,全流程的综合能力培养。而在应用型本科中,学生初学时,并不能明确自己擅长的环节。如果专业课之间不进行有效的衔接,学生在课程中执行作业和项目不形成体系化,那么学生学习成果积累就很有限,学习的获得感和系统性就很难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进阶式,通过各个课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课程与课程间的优化过渡,学生在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项目深化完善。

SPOC中教学资源有效重构,使学生学习由碎片式过渡到系统式。动画专业线上教学资源主要分为三部分:各大高校的MOOC、SPOC资源;社会培训机构及企业收费资源;国内外公开的资源、共享平台及直播课程。熟悉这三部分内容资源后,开展混合式教学。选择灵活的方式,可以避免重复基础性内容的工作。对于需要付费资源,可以进行购入补充;对于其他平台的资源,通过链接合理转引。西部地区的学生,同样可以共享到与名校同等水平的线上学习资源,缩短因地域而产生的教学水平差距。

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使各个专业在建设中,具体到课程的要求千差万别,所以教学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一定不能过于死板套用模式。采取混合式教学后,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几乎是颠覆性的重构,线上教学内容调整的灵活性非常大。如果教学管理部门能够简化烦琐的管理,给予学科个性化、多样性的教学设计权限,直接采取线上方式进行课程质量监控,教师就不用疲于套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为实现准则,以综合评教评学为持续改进的依据,在课程实施、评价反馈过程中,持续改进课程标准,不断拔高学生多维度能力培养的要求,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校企优势互补,实现专业人才输出与用人单位接收的有效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校的人才定位,所以要了解行业以及用人单位的要求,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共建SPOC,通过产品级项目资源的充实,培养行业对接人才。通过几年合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每个企业的产品定位都非常明确且模式化。通过两到三年的合作后,如果该企业的行业导师不能带来新的内容,就要采取多企业合作模式。譬如我校与功夫动漫合作的同时,也与当地企业对接合作,并邀请企业在线直播讲座,反馈行业信息。

在课程建设方面始终要秉承持续改进,完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