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281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
2一、单元简介修: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齐: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治国,即治理国家平: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
2025/5/283二、单元目标?1.?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当对其中的思想有个根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025/5/284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生要明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5?3.?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学生要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应当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6三、课文研读1.疏通文义2.理解内容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71.文化背景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8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92.课题释疑?大学?是表达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1.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根底知识和礼节。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0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1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那么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中庸?:相传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开展的宏观图式。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3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表达。?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43.疏通文义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5【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第一段〔1〕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6【注释】“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那么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7【注释】〔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要到达的最高境界“至善〞。〔5〕得:收获。
2025/5/28涟源市行知中学龙堂文18第一段〔2〕【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兴旺。〔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