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戏剧融入初中音乐教育的策略研究
摘要:音乐戏剧作为一种多维度的艺术形式,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展现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巨大潜力。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通过角色扮演和体验式学习,音乐戏剧能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本文分析了音乐戏剧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实践策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加强戏剧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注重学科融合,融入传统民族音乐。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戏剧音乐教育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艺术课程从原来的两科扩展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五科。戏剧作为新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角色扮演和体验式学习,有效融入音乐课程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也能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综合能力。一、音乐戏剧融入初中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音乐戏剧运用了语言、乐器演奏、歌唱、表演、舞蹈等形式,将各种音乐技能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2]在初中音乐教育中融入音乐戏剧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通过融入音乐戏剧,教师可以从多个层面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超越传统课堂的多维体验。
(一)激发初中生对音乐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审美能力和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音乐戏剧的融入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它以综合的艺术形式将音乐、舞蹈和戏剧情节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出丰富的学习体验。通过参与音乐戏剧,学生能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角色扮演和剧情发展所带来的情感冲击,这种真实的体验提升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二)丰富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
音乐戏剧的融入显著地拓展了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统音乐课主要集中于乐理知识、音乐欣赏和简单的器乐演奏的学习,而音乐戏剧则将表演、歌唱和舞蹈有机结合,成为一种多维度的艺术教育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涉及剧本解析和角色扮演,还涵盖了音乐风格的应用和肢体语言的表达。通过将戏剧演出与教学情景相融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戏剧与音乐的关系[3],如通过音乐推动剧情发展和强化角色情感。这一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和戏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依存以创造出有意义的艺术作品。除此之外,参与小型音乐剧的排演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音乐创作、舞台表演技能,并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这些综合体验不仅能丰富学生音乐学习的内容,也能提升他们对艺术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音乐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等元素,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以及不同情境的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敏锐地感受音乐与戏剧中所蕴含的情感、意象和文化内涵。参与音乐剧的排演能帮助学生在表演中实现自我表达,而这种表现力是书本知识无法传达的。例如,在表演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还能通过角色扮演和剧情体验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变化和剧情的张力,从而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审美体验。在排练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表演,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判断和选择的实践。此外,音乐戏剧教学为学生搭建了创意实践的广阔平台。在排演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进行即兴创作,精心设计别具一格的舞台表演及表现形式,这无疑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音乐戏剧的创作与排练进程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个完整的音乐戏剧项目里,学生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音乐创作、舞蹈编排、戏剧表演等环节的任务。
(四)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音乐戏剧在初中教育中发挥着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深远作用。青春期是学生情感和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快速变化,常常会产生情绪波动和认知困惑。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戏剧提供了一个安全且富有创造性的情感宣泄途径,让学生在表达与探索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方向。通过参与音乐戏剧,他们能通过角色扮演和剧情探索进入不同的人生情境,从而感受多样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跨越现实局限的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深入体会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
(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戏剧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深植于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历史中,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表达方式。初中阶段,要把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音乐戏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