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音乐欣赏》电子教案_教案十一.docx
文件大小:86.34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8.03千字
文档摘要

《音乐欣赏》教案十一

第三单元独特的民族音乐----中国民族乐曲欣赏

第四节民族器乐合奏

第一课丝竹乐合奏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民族器乐合奏的多种体裁形式

(二)学习丝竹乐合奏以及它的代表作品

二、教学内容

(一)丝竹乐

“丝”、“竹”是乐器的类别。早在周代,我国就出现了按照乐器不同的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木、革、丝、匏、竹的“八音”分类法。丝竹乐就是弦乐和笙管的合奏形式。

“丝”指弦乐,包括弹拨乐和拉弦乐,“竹”指管乐。丝竹乐器是民族乐器中旋律性较强,音色较柔和、明亮的乐种。早在汉代,就有丝竹乐伴奏唱歌的形式,《晋书·乐志》中有“相和,旧汉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记载。到了近代,丝竹乐除了为戏曲、说唱、歌舞音乐伴奏外,还常常单独演奏,丝竹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丝竹乐大多风格细腻、柔和,善于表达欢喜愉悦的情绪。各旋律乐器能围绕共同的旋律骨架即兴发挥,常构成支声复调。丝竹乐地方色彩很浓郁,代表的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等,各乐种大多有各具特色的主奏乐器。

(二)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指流行于江南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丝竹乐演奏形式。清末就已在农村中流行,后作为城镇茶馆中一种娱乐、助兴消遣的手段,一直十分盛行。据现有艺人们的回忆,1911年起,就有“文明雅集”、“均天集”、“清平集”等江南丝竹的民间集社,到了近代,上海民族乐团、上音也加入到演奏和传播的行列,一直至今,常演未衰。

江南丝竹的风格清新幽雅,流畅柔婉,旋律精美,支声性复调织体丰满,与江南鱼米之乡山青水秀的风貌非常贴切。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三至七、八人,所用乐器主要有:二胡、笛子、琵琶、扬琴、三弦、中胡、秦琴、箫、笙以及板、板鼓、碰铃等打击乐器,其中二胡和笛子为主。江南丝竹曲目众多,著名的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被称为“八大名曲”。

——乐曲欣赏《中花六板》

《中花六板》是江南丝竹八大传统名曲中的一首,与原曲相比较,节奏变化较大,是根据民间乐器曲牌《老六板》放慢加花后的《花六板》再次放慢加花而成,“放慢”是将母版的音调节奏逐层扩充,“加花”是在放慢的节奏上增添色彩,以装饰和丰富旋律。

(三)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流行在广州、珠江三角洲和广西白话地区,后逐渐流传到上海、北方、天津等大城市。最初起源于粤剧过场音乐和民歌小调,因此又叫“谱子”、“小曲”、“过场谱子”,后吸收西方音乐的因素,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旋法、调式结构、风格特征,定名为“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早期与戏曲伴奏乐器相同,有:二弦、提琴(竹制琴筒,前嵌木板的拉弦乐器)、横箫(笛)、月琴和三弦五件乐器,号称“五架头”。1926年,吕文成将二胡改革为粤胡,成为新的主奏乐器,加上扬琴和潮州音乐中的秦琴,被称为“三架头”,后又加入椰胡和洞箫,乐队的音色更加明亮,扩大了表现力。

广东音乐大多篇幅较短、无复杂的形式,所表现的内容多为风俗民情和民间传统故事,风格也多为明快健朗,如:雨打芭蕉、双飞蝴蝶、旱天雷、步步高、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双声恨、平湖秋月、鸟投林等。

——乐曲欣赏《雨打芭蕉》

广东音乐早期的一首代表作品。作者不详,音乐通过描绘初夏时节雨点打在芭蕉叶上发出清晰、透明的乐声,表现出一种明快、清爽、优雅的情趣和南国风土气息。

全曲共分两段,两个不同的主题从不同侧面勾画出乐曲的意境。

第一段由三个乐句组成,一开始,粤胡优美流畅的旋律展现出诗情画意的岭南风。民族音乐中常用的“合投”、“合尾”手法,将上下乐句紧密衔接,紧扣连环,使旋律在变化中又保持了统一。

1=G

第二段,不规则节奏的连续短垛句,形成顿挫感,与第一段旋律形成鲜明对比,轻盈的顿音和切分节奏构成的乐句,表现出雨点打在芭蕉叶上淅沥之声和风吹芭蕉叶的婆娑摇动之态。

——拓展知识

广东音乐的形成

1921年以前,广东音乐处于形成时期,乐队的编制、曲目、风格、演奏特点开始初步开始初步成型,以严老烈等为代表作曲家们,善于将古老的小曲改编为独奏小曲,赋予新的演奏技巧和意境,反映出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文化变革。由于早期的代表作曲家大多擅长弹拨乐器,如:严老烈、丘鹤俦擅长扬琴,何柳堂擅长琵琶。因此,早期的广东音乐旋律节奏活泼,变化自由丰富;旋法多跳进,有时幅度很大;旋律简朴,常用加花手法作为乐曲发展手法。

20年代至30年代,广东音乐出现了大量民间创作的乐曲,使音乐在旋法、节奏、调式、演奏特点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备。20年代以何柳堂为代表的何氏叔侄三人,创作的《赛龙夺锦》、《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广州青年》、《陌头柳色》等。非常有代表性。

广东音乐在兴盛时期,除了大量内容丰富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