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从敦煌曲子词孟姜女故事看唐王朝命运的转捩.docx
文件大小:23.5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6.06千字
文档摘要

从敦煌曲子词孟姜女故事看唐王朝命运的转捩

摘要:古代所谓盛世,常常指一个国家或社会最为兴旺昌盛的时期,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底层人民往往承受着沉重的负担与灾厄。这种“一盛一悲”的矛盾,正是盛唐末期王朝由盛转衰的根源。《敦煌曲子词集》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代民间词集之一,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其所载孟姜女故事更是直观、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盛衰矛盾。敦煌曲子词中的孟姜女故事以盛唐末期为背景,映射出升平王朝与苦难的底层民众间的尖锐冲突。孟姜女形象的转变,不仅是个人悲剧的写照,也是唐朝时政由盛转衰的深刻隐喻,从中得以窥见唐王朝光鲜外表下隐藏的裂痕与危机。

关键词:敦煌曲子词孟姜女王朝命运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在历史进程中不断雕琢完善、以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它“不是社会现实中发生过的事情,而往往是艺术地反映了历史的本质方面”[1]。孟姜女的故事历经漫长的形成过程,顾颉刚认为该故事最早可追溯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其记载齐国勇士杞梁战死,杞梁妻获齐君慰问。西汉刘向《列女传》中出现“哭死于城,城为之崩”情节,逐渐演变成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到唐代,又进一步发展为孟姜女万里寻夫的故事。据顾先生的考证,唐代的孟姜女故事出现了秦始皇筑长城的内容,其原因至少有二:一是乐府中《饮马长城窟行》与《杞梁妻歌》的合流;一是唐代的时势的反映。[2]敦煌本《捣练子》是唐代孟姜女故事的系列曲子词,其中孟姜女形象转变惊人,究其成因,应与唐代时政密切相关。孟姜女作为下层平民,丧夫之痛使其成为闺中少妇“悲哀所集的中心”,这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悲剧,也是盛唐末期家国关系失衡的矛盾体现。

本文参照高国藩在《敦煌曲子词欣赏》中梳理的结构,以辞行、送衣、骂秦、哭城、收骨等一系列情节串连成的故事进行分析。同时基于顾颉刚的孟姜女流变研究及前人对敦煌文献的校注整合,深入探究敦煌曲子词中孟姜女形象书写,以及唐朝社会、政治变革下曲子词里孟姜女故事所体现的家国联系,以此洞察盛唐末期家国关系失衡在底层民众中的悲剧呈现。

一、个人与国家命运的联系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个人与国家命运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3]换言之,家国情怀是建立在血缘和亲情基础上的一种社会伦理关系,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强调“忠孝”观念,用封建伦理将家与国联系起来。同时,唐朝的法律法规承自古代的“以礼入法”理念,并巧妙地将礼教作为立法的核心和重要准则。这种“礼教”的伦理观念巧妙地调节了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维护了封建伦理的核心,也构成了统治者所期望的“家国一体”。这种观念反映到个人层面,则表现为民众对家庭以及国家的忠诚。依据相关历史文献所载,孟姜女这一故事起初并没有太多文字描述杞梁应征前的情节,而是表现杞梁妻作为将军之妻的谨守礼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记载: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4]

敦煌曲子词中的孟姜女故事即《捣练子》系列词却详细描写了杞梁辞别父母妻子的场景。

堂前立,拜辞娘,不觉眼中泪千行。劝你耶娘少怅望,为吃他官家重衣粮。[5]

辞父娘了,入妻房,莫将生分向耶娘。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6]

前两首交代了故事的开端,凸显出杞梁出征对于其家庭的意义以及他无法选择自身命运的哀苦,从中也可以看出唐代“家庭”这一概念在民间百姓心中非常重要。孟姜女此时承担的主要是家庭责任,她作为妻子和儿媳,为出征的丈夫分忧,承诺尽心尽力照顾家人,鲜明映射出传统社会结构下女性所承担的家庭角色及责任义务。孟姜女的顺从和等待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规范。与历史记载有异,杞梁的身份在文学作品中经历了从春秋齐人向秦朝燕人的转变,从一位将军变成了修筑长城的劳工。这一转变,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蕴,更是对秦朝暴政的一种深刻控诉,它巧妙地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与抗争。修建长城是国家为了抵御外敌、维护边疆安全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和力量,具有极强的符号意义。杞梁作为国家号召的被动者,被征召修筑长城,这不仅是个人的使命,也是国家机器运转的体现。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杞梁同众多劳动者一样,其命运与长城的修建紧密相连。在追求个人生存的同时,这些劳动者客观上也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子女应该侍奉并尊重父母。在这种情境下,杞梁拜别双亲,他以食用官家丰厚粮饷、身着充裕衣物为由,毅然投身苦役之行。此般行径,一则意在纾解家族重负,其间蕴含着杞梁的善美祈愿;二则彰显杞梁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忠义之念,尽显其于家于国的担当与赤诚。

孟姜女在

杞梁走前劝勉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