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校“合唱与指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究.docx
文件大小:42.65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6.09千字
文档摘要

高校“合唱与指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究

[摘要]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拓展教学时空,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然而在本科音乐学人才培养中,大多数课程还局限于传统面授的教学模式,技能课尤为明显。通过研究和实践,将“合唱与指挥”课程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期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为本科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合唱与指挥;超星学习通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在线开放课程驱动高校混合教学变革研究——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合唱与指挥》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研究”(2022ZXKC56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7-0145-04[收稿日期]2022-12-09

近年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以及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2018年,成都),均明确高校要大力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线上教学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例如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励儒云课堂、雨课堂等平台就被众多高校采用,这些平台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师生获取教学资源的速度和广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知识输入的单向性。但线上教学平台不能取代线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有线上线下双管齐下,采用混合式教学,才能优势互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关于混合式教学,国内早期研究混合式教学的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学习方法的结合,即运用视听媒体和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师单一讲授方式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启发、监督作用,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兼顾了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的优势[3]。黄天娥、李兰皋[4]对混合式教学的内涵解释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指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以及学习环境有机整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的混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融合,也是多种教学理论指导如建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的结合。”

笔者根据现有文献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论阐述,总结出混合式教學不仅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混合,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也是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混合,还是虚拟与现实的混合。基于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与教师课堂的线下教学有机融合,使线上学习成为线下学习的辅助和拓展,这是一种多层建构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都具有多元化特征。

二、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的必然

目前在本科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多数课程还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极少采用混合式教学,尤其是“声乐”“器乐演奏”“合唱与指挥”等偏技能性的课程,更依赖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综观现有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文献,鲜有本科音乐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同时,合唱艺术因其群体性、多声性等特点,开发在线课程充满各种挑战,目前几乎没有现成的慕课可供使用。近年来一些业内人士录制的合唱指挥公开课,大部分属于专题讲座,未成体系,需付费购买,不适合在校初学者进行系统学习;且这些资源只适合用来观摩与鉴赏,或进行个人单向性的指挥学习,不能实现合唱指挥的实操。因此,探寻“合唱与指挥”以及其他音乐学专业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了新方向、新趋势。

“合唱与指挥”的教学内容涵盖合唱指挥艺术理论、合唱表演、合唱指挥法、合唱训练学等模块,普通高校一般只开设两个学期,对于一门72学时的课程来说,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要将方方面面教透学够,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是相当困难的。再加上部分学生行动力弱、学习主动性较差,畏难心重、独立学习能力较弱,理论学习能力欠缺、思想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如果局限于传统面授的教学模式,这门体量庞大的课程必将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也将无法胜任合唱指挥的相关工作。

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又名超星学习通,它是一个移动学习专业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展直播课、发布教学资料、发起作业和考试等在线教学环节,学生可以登录账号学习课程,提交作业、参与考试,进行讨论、投票等多样化互动,师生还能自助完成图书馆藏书借阅查询、电子资源搜索下载等;它同时拥有超过百万册电子图书以及中外文献元数据,为用户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