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与实践探索
欧凯肖斌
[摘要]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切实做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军队院校要积极开展军事课程思政。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下发后,“军事历史”“军事思想”等系列军事理论课纳入军队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在“大思政”视域下,以“军事历史”课程为例,探索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走到历史背后去”的思想政治理念和“三大三小”的思想政治原则,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映射体系,以期为军事理论课相关课程思政提供建议和靶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军事历史;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陆军军医大学教改资助项目“‘重走长征路现地教学改革研究”(2021B1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4-0109-04[收稿日期]2022-12-0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要方式,也是隐性思政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构建全课程共同育人格局的重要路径。
一、军事课课程思政迫在眉睫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9年,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此后,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先后发文,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体系等,因此,“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成为热点。
当前,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地位分析;课程思政的现状、问题、改革路径研究及其成果已相对成熟,既有顶层设计,又有落地措施。同时,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研究多集中于理、工、农、医,文、管、经、法也有涉及,但与这些学科相比,军事学科的课程思政研究较少:一是由于军事学科课程主要集中于军队院校,而军队院校本身数量较少;二是由于涉军学科或涉军课程有一定保密要求,见刊数量不多。
“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每一门课程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4]2019年,教育部、中央軍委国防动员部联合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明确提出军事课的教学目标是在使学员了解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员综合国防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队院校有自己的特点,与地方院校有很大不同,如果思想政治建设这一条没抓好,军队院校建设从政治上、根本上说就不可能合格。”[5]军队院校的军事理论课程门类多、知识范围广,贯穿本科教育全程,是培养学员军事素养、军事能力、军事思维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平台。军事理论课开展课程思政,不仅有先导示范效应,而且有指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内涵丰富、立意高远,科学的课程思政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课程自身完美且完整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无缝融入课程,在丰富课程的同时,又赋予思想政治新的生命力。这方面地方高校行稳致远,军队院校更要走在前列。
二、课程内容整合与课程思政点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党史军史教育。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下发后,军队本科学历教育院校统设“军事历史”等军事基础理论课,“军事历史”被安排在前期,成为全部军事理论课的先导课程。
(一)针对学情增减内容
经过调研了解,发现此阶段学员对历史有粗略认识但军事知识储备不多;对大学学习充满期待但方法不活;对军事教学有较强兴趣但又存在畏难情绪。“军事历史”教学内容包括:军事历史概述、古近代军事历史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后局部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教学要求突出战争史主线,主要以名著导读和战例分析为主组织教学,灵活运用课堂讲授、研讨交流、论文撰写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方法,多角度展示军事历史的基本过程。
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员学习特点,并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引发学员思考。根据学情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对简单的专业知识做适当减法,强调教师辅导和学员自学;对有助于能力培养、知识迁移、价值引领的知识做适当加法,强调教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