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3)目的:通过强化中央集权以维护政权稳定。
2.措施
(1)强干弱枝,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化事权,分散机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
①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②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
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选必链接〕
(1)()(11)
地方行政机构: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选必第课
(2)监察制度:台谏合一。(选必1第5课)
(3)(117)
户籍制度: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选必第课
〔图解历史〕
〔概念阐释〕
(1)节度使:节度使是唐朝的地方军政长官。唐睿宗时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节度
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时称节镇。
(2)宋朝枢密使:是与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起共同执掌军国大事的实权人物,是协()
助皇帝管理军队与部署军事行动的最高级官员。宋朝用枢密使分割了宰相的军权,宰相主政,
枢密使主兵。
(3)禁军: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
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不同称
呼。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
握,分属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
颁发兵符。“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
相制,无偏重之患”。这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3.影响
(1)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边防危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关系
(1)战争: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2)议和
①背景: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
②内容:宋辽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
币”。
③影响: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2.宋夏关系
(1)战争: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北宋屡战屡败。
(2)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3.北宋财政危机
(1)养兵:通过募兵制供养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图解历史〕
图示法理解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源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前期的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危机。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庆历新政”失败。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新政
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而失败。
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3.变法开始时间、相关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