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实践价值
摘要:哈贝马斯延续马克思技术思想,强调科学技术在后工业社会是第一位的生产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其理论精华集中于《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书,揭示了技术负面效应,剖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四重危机,指出技术发展带来的全面控制。面对科技异化,他构建了“交往行为理论”,虽无法完全消除危害,但提供了解决难题的新框架和路径。此外,他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协调发展,主张让技术回归生活世界,重构人文社会,打破技术统治对生活世界的控制,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自由与解放。
关键词:哈贝马斯科学技术生产力意识形态解放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科技理论研究上成果卓越。针对“晚期资本主义”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变化和困境,他不仅深入阐释现象,还提出应对之法。面对技术统治,他尝试建构“对话机制”破局。在探究哈贝马斯科学技术理论时,我们需要深度剖析其为当代社会发展与时代演变所赋予的实践价值与启示。
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最先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念引入社会生产,他认为科学技术既能让人清晰地认识自己,发掘人的本质力量,既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强大工具,又是一种推动时代变革的强大力量。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的哈贝马斯延续了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发展思路,深化了他的技术生产力理论,认为科学技术在后工业社会所拥有的力量比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更加强大,作用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明显,是第一位的生产力。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书中,哈贝马斯多次阐述关于科技生产力的见解。他指出,科学研究与技术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这种紧密联系促使科学成了首要的生产力:“[科学]研究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得科学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2]他强调:“科学和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密切,出现了技术科学化的趋势,并且,科技进步直接被运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结合成了一体。由于科学技术直接运用于生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实际上决定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这样,科学和技术就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3]哈贝马斯还指出当下国家主导的科技进步作为首要生产力,已然成为(统治)合法性的根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不仅是哈贝马斯技术思想的关键,而且是串联他其他理论的重要纽带,在其整个科学技术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他将其作为一种超前的理念运用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社会生产领域,哈贝马斯将其作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高水平的生活,使人们摆脱了“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政治领域,科学技术与政治关系加强,被赋予了国家意志的力量,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统治力,成为统治工具;在意识形态方面,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打响了技术意识形态的第一枪,开启了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先河,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继续沿用了霍克海默的思路,将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到了哈贝马斯这里,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哈贝马斯认为,相比于传统社会,科学技术作为一把新的“钥匙”,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成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因素,只要将科学技术牢牢地掌握在手里,就相当于掌握了生产力,掌握了世界进步的方向。几乎同一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这一点已被现实所论证。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乃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结合中国实际,将科技发展置于首位,加强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倡导“科教兴国”,促使我国解决诸多难题,顺应时代潮流,步入了全新发展局面。
尽管前人秉持的科技观存在差异,在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认知上、在科技与生产力要素融合的侧重点判断上,学界形成了一致的认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不同视角的观念,都为人类应对一系列严峻的社会挑战提供了思路与方向。对于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求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工业活动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长期过度开发造成的资源枯竭困境、生态系统失衡引发的生态危机问题,以及人口数量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过剩难题等,都能在这些科技观中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或应对策略。
二、提供了解决技术负面效应的措施
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之中,哈贝马斯深入且细致地剖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类危机。从经济层面的“经济危机”,探究市场波动、生产过剩等经济困境的根源;到社会运行逻辑的“合理性危机”,审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