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分类管理视角下智慧校园人事管理系统建设
黄冰田宏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应用在校园建设中是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从教师分类管理的角度,关注教师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需求,探索如何在智慧校园环境中建设人事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师分类设岗、考核评价、分流转岗、分类发展等工作,以期提高人事工作效率,辅助学校人力决策,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有效缓解教师的角色冲突,协调各主次角色的平衡和互动,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促进教师发展。
[关键词]教师分类;智慧校园;人事管理系统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2022KY052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7-0117-04?[收稿日期]2022-09-14
近年来,广大高校师生已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享受了完善、便利的服务。智慧校园是传统数字化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其通过云计算、虚拟化和互联网等技术,整合学校各种软件和硬件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并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为师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管理规范化、办公自动化、决策科学化和服务人性化。高校应明确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人事管理的目标及方向,依托智慧校园,建设人事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师分类设岗、考核评价、分流转岗、分类发展等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实现教师职业发展。
一、教师分类管理视角下高校人事管理的新要求
教师分类管理,以“人岗匹配、人事相宜”为目标,将教师岗位划分为不同类别和层次,明确描述每个岗位的任职条件和工作权责,制定系统的考核评价指标和奖惩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拓宽教师职业发展渠道。
(一)岗位分类设置
传统的分类方法仅按照教师工作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量”来划分。科学设岗应该从“质”的角度出发,立足地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定位,特别是根据学校阶段性任务和工作重点的变化,将总体办学目标合理地细分到各类别、各等级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和工作职责中,然后分析教师岗位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特质要求,进而对比、总结和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教师岗位。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和发展方向,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并在其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
(二)岗位分类考核
在评价体系上,分类选取评价要素。在学科属性上,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实施差异化管理模式[1]。在工作侧重内容上,对于教学型岗位,重点选择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的评价要素,如教学工作量、教学评价质量、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对于研究型岗位,重点选择反映教师科研效果和科研能力的评价要素,如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与团队平台、学术成果等;对于社会服务推广型岗位,重点选择反映社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效果和工作能力的评价要素,如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推广产值、各类专利与转化收入、咨政建议以及社会服务推广影响力等;对于教学科研型岗位而言,评价内容要融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核心要素[2]。
在评价方式上,建立不同聘期的岗位考核模式。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选择不同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方式,把定量和定性、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和学校认同、社会效益和校内考核结合起来[3]。
(三)薪酬体系动态多元化
岗位工资属于固定部分,由岗位等级决定。绩效工资属于动态部分,根据分类考核结果确定。薪酬体系的设计不仅应让教师收入与其贡献量成正比,还要保证收入变化的周期不要太长,是可动态进行的。薪酬体系需要结合学校当前建设的主要任务,各岗位的岗位价值、人才素质能力价值、绩效贡献价值等,确定薪酬项目有哪些、权重比例如何分配等问题。因此,如何平衡各类岗位教师的工作量、价值和收入就成了关键。
在薪酬待遇上,一是通过打通科研积分与教学积分的办法,使不同类型教师的薪酬形成统一的定价标准,从而使各种类型的教师获得与其所付的努力相对应的报酬,引导教学型教师能够安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4]。二是对于依托团队和项目平台开展工作的岗位,在双方充分论证考核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协议工资制、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不同形式的制度。
(四)教师分类发展
积极引导教师进行专业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学术观,激励教师职业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根据分类评价结果,发掘教师自身潜质,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拓宽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促进教师分类发展。特别注意为中青年教师、科研团队、实验队伍、思想政治教师及一线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政策与平台支持,构建教师发展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建立“能上能下”和“转岗分流”的岗位动态聘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