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读本开发的定位、指向和路径
摘要:尽管国家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大力推动,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相较于其他学科,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仍显匮乏。缺乏系统化、高品质、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读本,是其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劳动教育读本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和精心设计。明确劳动教育读本的定位,从学生实际、地域实情、政策要求三大指向出发,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需求和未来立意三个方面,开发劳动教育读本,进而有效提升劳动教育读本的实际应用效果。
关键词:劳动教育读本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1]当前,政策研究、模式研究、课程研究已成为国内学者劳动教育研究的主题。以“怎样的劳动教育模式是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怎样开展”为代表的“劳动三问”成了劳动教育主要的研究课题。这些研究,为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带来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涌现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相较于其他学科,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资源仍显匮乏。在资源开发上呈现较强的主观性、在使用反馈上普遍存在的迟滞性,极大影响了劳动教育资源建设的效果。因此,劳动教育呼唤系统化、高品质、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读本。本文试图从定位、指向和路径三方面入手,对劳动教育读本的开发进行一定的思考。
一、劳动教育读本开发的定位
“读本”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通常指的是为了特定目的而编写的、便于阅读和理解的书籍或资料。劳动教育读本是关于劳动教育的一种阅读材料,主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如中小学)的学生,通过文字、图片和现代媒介手段链接的音视频资料等形式,传授劳动知识、技能,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读本讲述真实的人物故事,有利于学生找到与自身生活经验的连接点,获得积极的阅读体验。劳动教育读本通过记录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劳动故事,不仅可以向学生传达具体的劳动经验,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良性发展。因此,故事化呈现是劳动教育读本开发的重要定位。
我国故事学百余年的发展,呈现从“故事研究在中国”到建设“中国故事学”的演进轨迹。[2]从钟敬文的天鹅处女故事研究,到刘守华的故事类型研究,再到刘魁立的《民间叙事的生命树》和施爱东的《故事法则》,我国故事学形成了“类型文化学”和“生命树”两种研究范式。劳动教育读本的开发,应综合运用这两种范式,“要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能表现主题又不流于空洞”[3],立足劳动课程本位,探索基于故事学理论的劳动叙事张力和阐释力,增强劳动故事的感染力。劳动教育读本应专注于通过挖掘与课程学习相辅相成的实践案例和故事元素,探索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叙事技巧,注重对劳动教育形态结构和文化研究的有效连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积极的劳动精神,服务以实践为主线的劳动课程教学,并实现科学的延伸。
二、劳动教育读本开发的指向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强调应将劳动活动视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4]劳动教育读本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其开发指向应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潜移默化自然成
个体通过观察和反思自己的行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从而促进自我发展。这种隐性的教育方式,不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还能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认知发展。劳动教育读本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理解良好劳动习惯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崇尚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5]劳动教育读本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出发,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社会交往等相关的指导性劳动故事和活动,并注重内容的可读性、丰富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既享受阅读的快乐,又能感知实践的魅力,产生“劳动的冲动”,体悟劳动的意义和乐趣,从而自然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行为习惯。
(二)从地域实情出发:属地思维重浸润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劳动教育读本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地域实情,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统与现状等,以属地思维设计故事元素,以开放性思维架构文本形态,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如学校、社区、企业等,形成多方联动的教育网络。教师可以在读本中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故事和案例,并以开放式问题、讨论题和实践活动等形式,辅之以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元素,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故事和案例背后的劳动密码和成功因子。这正是通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