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立德树人要素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
解芳蔡广宇马新波
[摘要]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三大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专业认证的精髓所在;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认证的全过程,是专业进行持续改进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南阳理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持续改进为契机,将立德树人要素全面融入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重构了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持续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智能制造背景下融合OBE理念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22SYJXLX113);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专业认证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2017SJGLX465);2020年度南阳理工学院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专业认证持续改进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NIT2020KCSZ-00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2-0176-04[收稿日期]2022-07-25
我国工程教育体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目前已位居全球之首[1]。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我国工业化转型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内在所需[2]。
自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以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到了诸多高校和专业的高度重视。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257所高校,160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3],南阳理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也名列其中。目前,上述1600个专业都在积极开展持续改进的工作,以保持认证状态的有效性,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螺旋提升。
然而,在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背景下,如何在接轨国际理念和标准框架的同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文化,将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专业认证全过程,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是专业进行持续改进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4]。基于此,南阳理工学院机制专业以持续改进为契机,将立德树人要素全面融入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重构了面向产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又红又专”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基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反映了学生毕业五年左右的职业预期和职业成就[5]。为抓住认证主线,需做好面向产出的顶层设计,因而,依据学校定位制定面向利益群体需求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南阳理工学院机制专业针对原培养方案存在的立德树人体现不足,未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在最新一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以突出立德树人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此外,以“定位+目标”的形式确立了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后的机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描述如下。
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备较扎实的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同时,按照“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教育四大支柱逻辑结构构建了人才培养目标,将原来的5个培养目标削减为4个,修订后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6]。其中培养目标1支撑“学会做事”,反映学生毕业5年后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2、3、4分别支撑“学会共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反映学生毕业5年后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培养目标4,强调能够遵守机械行业的道德规范,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学生的德行修养,即德育目标。上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共同支撑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实现。因此,修订后的培养目标不仅融入了立德树人,以实现对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有效支撑;而且语言精练,更能反映毕业要求5年左右的增量,避免了与毕业要求描述的混淆。
二、重构毕业要求及其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及其内涵观测点的分解是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最核心的基础工作。南阳理工学院机制专业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类补充标准》《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等指导性文件,对毕业要求进行了修订。为了使毕业要求能够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并覆盖所有标准,将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和“2.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