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生产过程管理制度(2025版).docx
文件大小:13.0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1.64千字
文档摘要

生产过程管理制度

1.目的

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各有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保证生产作业操作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对半成品进行有效检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满足产品标准要求,特制定本制度及考核办法。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对本企业所有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控制,特别是对生产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等的有效控制,也包括对违反工艺纪律、对产品质量造成危害的管理。

3.职责

3.1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负责对生产整个操作过程进行组织考核。

3.1.1负责制定生产计划,负责生产计划的落实;负责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现场监督;负责工艺纪律考核;负责设备的管理,水、电供给、安全生产等。

3.2品质管理部:负责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的产品检验考核。

4.工作程序

14.1生产计划的控制

生产技术部根据销售状况及库存报表安排生产,并向加工车间下达生产任务,均衡生产。

24.2生产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分为一般工序和关键控制工序,(见本手册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要求)。对关键质量控制点的严格控制主要采取监控工艺纪律方式,确保准确无误等。

34.3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控制

1、生产技术部研发中心是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管理部门。负责产品标识的设计、规定、管理和执行情况的检查。

2、品质管理部负责产品标识的检查,以防止同类产品或相同形状的产品的混淆或误用,区别性标识可以用标识卡、标签、挂牌、印制、编号等形式。

3、每次进货,由化验员通过《原材料验收记录》对供货情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货源地供应商、进货日期、进货数量、检验人等,必要时,应包括供方提供的检验报告结论等内容。

4、原辅材料贮存过程采取定置存放、挂标识牌等方式进行识别,识别内容应包括:原辅料、产成品名称、规格等级、产地(生产商、经销商)、进货时间、保质期等,原辅材料发放填写《原辅材料发放记录》。

4、生产过程的标识通过加工过程的生产记录、检验记录等进行批号识别,通过不同的容器进行检验状态的识别及不合格品的识别;

4.1车间做好生产加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原辅料、产成品批号、加工时间、质量状态、日期、操作者等。

4.2加工现场通过标牌、定置存放、不同颜色的盛装容器等方式进行检验状态的识别及不合格品的识别;

5、化验员负责出具公司产品检验记录,依据记录内容(生产日期、检验日期、产品批号、代表数量、抽样量、检测结果、检验人等)可对产品质量进行追溯。

6、仓库管理员负责产品出、入库的相关记录,内容应包括生产日期、数量、发货日期、数量、提货人等。

7、成品贮存过程采用入库、发货记录等进行产品批号的识别。

8、出厂产品通过产品标签和产品合格证及销售记录进行追溯产品标签其内容应符合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

9、市场综合部根据销售记录等可以对已交付的产品可以进行追溯。

44.4人员控制

操作人员须经岗前培训,掌握本岗位的操作规程、技能要求和安全知识。

生产操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查体,应有卫生监督机构颁发的体检合格证。每天上岗前进行卫生检查。

54.5设备控制

生产车间要按照管理制度要求,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检修,确保设备处在正常运转状态。操作人员负责正确使用本岗位的设备,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润滑。

64.6半成品质量检验

半成品的检验方法要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及时进行检查

检验。

74.7环境条件控制

按本手册《防止食品污染管理制度》要求控制生产现场,确保生产现场的卫生环境满足要求。

84.8生产设备、设施清洗消毒

按本手册《生产设备、设施清洗消毒管理制度》要求,对生产现场的设备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确保生产设备设施的卫生满足要求。

94.9对违反工艺纪律的控制:

4.9.1生产技术部负责对执行工艺纪律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防止违反工艺纪律的现象发生。检查考核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控制结果,考核结果与员工业绩挂钩。

4.9.2执行本程序形成的质量记录分别由相关部门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