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保洁中央运输服务医疗垃圾处理方案
第一节医疗垃圾回收处理
一、工作范围
1.所有医疗废物回收交接、收集、院内转运;
2.临时储存点分类、入箱、码放和地面、车辆清洁消毒;
3.协助管理人员对外转运和交接;
4.协助管理人员应急突发事件处理;
5.协助完成交办其他工作任务。
6.岗位要求
男性,年龄不超过XX岁,身体健康,XX文化程度,专职人员。
二、医疗废物认知
1.医疗废物定义
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废物。
2.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原则
(1)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2)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3)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4)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5)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药品、
三、医疗垃圾的处理
一次性输血器、引流袋,采血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因具有高度传染性且浸泡消毒效果不理想,故应放入专用收集袋直接焚烧。
?一次性输液器,使用后先剪下针头部分,放入利器盒中,其余部分只要分离金属的瓶塞穿刺器后,中间剪一刀,放入专用收集袋即可。
?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放入利器盒;注射器针筒放入收集袋,集中回收后采用集中消毒方法。?
建立单位计量回收制度,设专人负责定点回收工作,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不进行“一对一”清点交换,尽量减少人员与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过多接触,我们将常用的注射器、输液器进行计量,以该单位计量与医院的全年进货数量相乘,所得总量与回收数量进行对比,医院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总量低于回收量15%~20%,其原因在于回收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部分带有残留的液体,故重量可能超过医院的进货量。
第二节医疗废物收集处理措施
一、医疗废物收集相关规定
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相关的几条法规,规定:
1.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2.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3.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4.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5.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6.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7.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8.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接触医疗废物种类及风险大小的不同,采取适宜、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9.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二、采取措施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要求,我方成立了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由业务院长、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组成的医院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实施由院长、职能科室、各科室主任、医务人员、患者和陪人共同参与的分级监督管理制度。同时还配套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岗位责任制”、“医疗废物管理奖惩制度”、“首问负责制”等相关制度。?2.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1)医务人员的培训。定期认真组织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配套文件,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将有关法律、法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张贴在墙上,并装订成册,人手一份;定期考试,增强依法执业意识,严格操作规程,按规定做好医疗废物从产生到收集、转运、储存、处置的全过程管理。?
(2)保洁人员的培训。由于大部分保洁员文化水平低,不懂医院感染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险性不了解,因此我们下大气力组织他们进行有关医疗废物处理知识的培训,反复讲解医疗垃圾处置不当所造成的危害,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对患者及陪人的宣教?
(1)进行入院教育的同时,将存放医疗废物的贮存地点、贮存容器及标识告知患者及其陪人,并有专人教给他们丢弃各类垃圾的方法,让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