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项目式教材设计与开发——以《超声检测技术》教材为例
陈新波,李小丽,黄富明
(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航空机械工程与指挥系,山东青岛266041)
教材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基础工程。《“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推动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的新形态教材。这有利于弥补和解决当前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升教材的匹配度。针对当前教材建设存在的岗位指向性不强、形式与功能单一、内容更新周期长等实际问题,编写组以“瞄准装备、紧贴岗位、任务牵引、突出技能、理论够用”为原则,提出了“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项目任务式教材建设模式,按照专业技能形成规律构建了项目任务式内容体系,对涉及的主要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与整合,形成若干学习任务,力求叙述简洁,通俗易懂,具体实用,既贴近部队岗位实际,又便于教学组织实施。本文以军士职业技术教育岗位任职课程“超声检测技术”的项目式教材开发为例,阐述了对项目式教材建设的各个要素的认识和具体做法,探索了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改革模式。
项目式教学法是指围绕一个实践型和接近实际工作的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尽可能完美地自行完成确定目标、设计和实施工作过程及评价工作效果等环节[1]。项目式教材是推动项目式教学有效实施的要素之一,是一种典型的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结合”式教材,其多以典型产品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2]。
近年来,项目式教材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关注,尤其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学习诸多项目式教材的建设经验,笔者认为在岗位任职课程中项目式教材一般具有以下特点[3-4]:(1)岗位适应性,即教材在内容设计上要突出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并紧密契合岗位工作需求和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开发设计;(2)任务驱动性,即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合理设定工作任务和教学项目,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项目;(3)可操作性,即以岗位要求和实际工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项目式教材的内容体系要兼顾工作实施流程,符合实际工作规律。
为了使项目式教材更好地满足学习者职业岗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组以岗位职业能力生成为核心,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训练大纲进行教材设计与开发,既要以“适度、够用”为标准涵盖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反映课程的特点。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编写组按照“剖析岗位需求—明确学习目标—细化知识要点—精选教学案例—重构知识体系—搭建项目任务框架—实施智慧化升级”的步骤,形成了“基于任职岗位工作任务”的教材建设思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训练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材设计开发:(1)在教材框架设计方面,以人的认知规律为基础,结合岗位工作流程,采取模块化设计和项目任务式编排方式,从理论知识到岗位技能和实践应用,渐进式挖掘教学内容,发挥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2)在教材内容的整合方面,在分析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工作需要什么,教学中就讲授什么”的思想,将专业知识体系与任职岗位需求相互融合,通过设置项目任务,将知识与技能学习元素分解为多个知识点,融入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具体的项目任务,突出教材内容的岗位指向性;(3)在教材的呈现形式方面,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搭建“图文教材+模拟训练平台+VR虚拟训练平台”三位一体的智慧化教材形态,发挥教材的可读、可听、可视、可实操功能。
例如,在任职岗位课程“超声检测技术”的项目式教材建设过程中,编写组以“为战育人、立德树人”为思想引领,在内容设置上兼顾完整性、专业性、实用性、为战性、铸魂性,在形式设计上兼顾信息化、立体化、新颖性,在调研分析部队无损检测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项目任务式改造,将超声检测技术的理论、设备、工艺、应用案例以及新技术融入与无损检测岗位工作紧密相关的具体任务,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注重“做中学、学中做”,从而为学习者构建任职岗位必备的超声检测知识和技能体系,使学习者具备航空装备超声检测的理论基础,形成运用超声检测技术解决航空装备保障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塑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机务作风,以及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项目式教材的内容应以岗位能力生成为核心,依据岗位职业的需求设置教材内容。其中,教学项目的设置是项目式教材的关键环节,起到对知识和技能的承载作用。在设置教学项目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教学项目要具有典型性,选用的项目案例既要具有教学功能,又要契合工作实际,大部分教学项目可来源于真实岗位工作,与实际工作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复杂或简单,要对其进行加工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