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docx
文件大小:42.67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6.78千字
文档摘要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杨亚萍李妍宋祥龙

[摘要]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构成要素,以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多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提出转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增设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师资力量等改革措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符合西安航空学院办学定位、适应地方需求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以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省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三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机制研究”(21BY167);2021年度西安航空学院校级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与机制研究”(2021GJ100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5-0176-04[收稿日期]2022-12-20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为人才培养及工程教育改革开拓了新路径。新工科是新的工科形态,主要是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等,面向未来、面向国际、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教育战略[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工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也是新工科建设的必备要素。地方应用型高校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给排水专业”)作为新建本科专业,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致力于培养能够在水资源的开采、加工、输送、利用和回收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循环过程中,从事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旨在通过探索,进而提出創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适应本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培养符合西安航空学院办学定位、适应地方需求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成要素

(一)新工科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随着我国不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衍生出许多突破原有边界的新产业,而这些新产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需要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创新型复合人才[3]。学科交叉融合可以打破原有的单一专业壁垒,解决科学与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途径[4]。

(二)新工科趋向校企融合、产教融合

将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高校大力推广,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从而提高高校学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毕业生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更强的竞争能力[5]。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迫切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破解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两张皮”难题的重要保障。

(三)新工科需要学生具有全球视野

构建具有显著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的新工科教育,就要聚焦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规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盯国际前沿,积极吸纳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及优秀人才,持续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在开放中塑造新工科教育的国际化视野[6]。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方式做牵引,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开设国际课程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塑造国际化素质,形成全球视野,在面对复杂问题中能够提供创新思路,拿出创新方案,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化社会对新时代中国高等人才的需求。

二、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创新创业课程难以满足新工科发展的需要

新工科以新产业和新经济为背景,更加注重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比较多,新技术理论较为缺失,应用实践类课程数量有限,课程的创新性、延伸度有待提升。与此同时,课程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科之间的交融性与创新性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教学的成效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