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当前经济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其独特性和高效性为具备高度创新能力和卓越综合素质的拔尖人才,设定了更为严格且具体化的需求标准。本文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旨在响应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模式固化、方法单一等问题,需要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结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时代发展趋势,选择合适路径,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支持。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及内涵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展所形成的。蕴含了我们党在引领经济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理论智慧与实践精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经济社会的重要命题在于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集中力量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此作为促进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1]。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由创新活动占据核心地位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本质体现了生产力各要素间优化组合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这一质态不仅涵盖了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革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壮大过程,以及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布局与建设,共同构筑了一个旨在推动经济体系现代化转型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体现的是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类高度专业化的群体,其显著特征在于拥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深刻的创新意识,其综合素质达到了行业内的顶尖水平。这类人才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日常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创性思考与探索,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或理论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入21世纪,部分顶尖高等教育机构深刻认识到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与学术发展的关键作用,故将此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教学任务与战略重点加以实施。但一部分高校还未重视此类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当秉持全面性与前瞻性的原则。既要稳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又要积极倡导并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多元化的科研项目,帮助学生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激发其创新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又懂得实践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二)拔尖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量。过度依赖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传统生产力模式,已展现出显著的劣势,长此以往易导致资源过度消耗与效率瓶颈,制约可持续发展。而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则标志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方式转变。特别是通过引入颠覆性技术作为核心引擎,引领生产设备与生产工具的深刻变革,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与配置效率的最优化。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从技术支撑上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革命关系密切,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呈现交叉融合、面面俱到的发展态势,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核心。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就必然需要相关行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去实现。[2]这些人才具备突破技术瓶颈、跨越创新障碍的能力,能够研发出具有显著市场竞争优势的新技术与产品,并以此引领相关产业领域的创新趋势,推动产业结构实现向更高质量、更优结构的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奠定坚实的基础,注入强大的内生增长动力。与此同时,拔尖创新人才在推广与应用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他们借助教育体系、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维度手段,将前沿科技知识与革新性理念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有效激发并培育了全社会范围内对于创新的广泛认同与不懈追求,从而促进了创新文化的繁荣与整个社会创新生态的持续发展。这一过程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还促进了全民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国家的长远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推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优化利用,助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指引
在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其发展轨迹深刻塑造了未来经济格局的轮廓,并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绘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