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一流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战略管理”课.docx
文件大小:42.1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4.87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一流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战略管理”课程为例

(南阳理工学院范蠡商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在此背景下进行一流课程教学建设,既要体现“两性一度”,也要坚持价值引领,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3]。为此,一方面,引入OBE教学理念,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成绩评定方式等途径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将课程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搜寻课程思政案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上改革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希望能为其他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对地方性本科院校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战略管理是一门以成功为导向的管理学科,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启发性,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然而其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难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受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高层角色的管理实践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难以驾驭动态环境下对实践对象的研究和把握。同时,教学过程中存在若干教学痛点:学习目标不清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内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少有通过战略研究培养能力的机会,更没有发展高阶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的契机;常规“战略管理”课程会在每个教学单元设置不同的专题案例,对企业战略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研究,这种单项模块训练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战略管理能力。

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解决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难点痛点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本课程借鉴先进的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通过持续改进提高教育质量[4],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OBE教育理念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是现代教学普遍应用的先进教学理念。在“战略管理”一流课程建设中,通过逆向设计教学流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起点,以达成目标的标准、毕业要求为准则,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在课程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改进措施。在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挥,自我提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要依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转变及时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环节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依据,以适应变化为基准,持续改进制度和标准。

一流课程建设要体现“两性一度”要求,合理提升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求其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达到、够得着”,因此“战略管理”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充分理解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系统学习并掌握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具有洞察外部机会和威胁、明辨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企业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的初步技能。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要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其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树立科学而全面的战略思维观念,建立和增强专业自信、文化自信,且意识到自己对企业以及国家所肩负的责任。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使命担当、社会责任感和商业伦理思想,形成对事物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原则和立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敢作敢为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的新时代商业人才。

以贯彻OBE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甄选中,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更要考虑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比如,以战略管理过程为主线、以企业战略类型及层次为内容,选择企业战略导论、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战略制定与实施等基本内容,并引入最新战略研究创新成果,如数字化与战略的关系、基于云平台的多核价值链协同、共享经济与众包等,使学生明白战略管理理论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提升。在内容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使之与人才能力培养要求相匹配,同时在课程内容中引入反映时代性和前沿性的战略新知识、新观念,实现知识传递、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创新,营造师生深度交互、协作探究的生态[5]。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中授课、T课研讨、团队实践。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采用集中授课形式,实现重要理论知识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