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证”融通的高职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围绕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的教学要求,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了基于“谷氨酸发酵”典型工作项目统领课程的“课岗”融通理论教学策略,将“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内容纳入课程理论和实训教学的“课证”融通策略。通过“岗课证”融通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课程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一专多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岗课证”融通;食品微生物学;1+X证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7-0105-04[收稿日期]2022-10-10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1]。目前,我国共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2]。在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的背景下,通过高职教育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高技能人才任重道远。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是学生职业技能的根本来源。在高职百万扩招大背景下,对接工作岗位设置课程,以典型工作项目统领课程教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对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推动“岗课证”融通策略,把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课程实训教学,职业知识要求融入课程理论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作用,培养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
“食品微生物学”是高职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食品工业类专业开设的,主要揭示微生物学基本原理,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关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发酵食品生产、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基础技能,其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较强。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多且抽象,如果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佳,不能及时、高效和全面地将知识内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面临三种困境:(1)基础不坚固,不能很好地学习后续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2)就业后,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3)虽较好地掌握了“食品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但与食品生产脱节,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鉴于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和“食品微生物学”知识内容复杂抽象,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笔者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为例,将课程分为:微生物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四个模块,探索了“岗课证”融通的教学方法。
一、以典型工作项目统领课程理论教学——“课岗”融通
临沂科技职业学院重要的教学实践基地——阜丰集团,是一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国际化生物制品公司,是全球第一大味精和谷氨酸生产商,具有先进、成熟的谷氨酸发酵工艺。据此,“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以谷氨酸棒杆菌发酵淀粉水解糖产谷氨酸工艺为载体,与阜丰集团共同构建以发酵工艺为主线的教学模块和教学过程,同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规范纳入教学,使抽象的微生物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将来源于工作过程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一)课前认知实习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及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3]。根据政策指导,课程开课前,组织学生到阜丰集团进行认知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实地学习谷氨酸生产工艺,包括菌种筛选与保藏、种子制备和谷氨酸发酵工艺等。使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内容及其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地位有一定的认识,在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及热爱专业。在认知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及时记录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实习内容。
(二)实习汇报
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基于谷氨酸发酵工艺,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用PPT汇报。任课教师详细记录每组学生的疑点及在汇报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以此作为后续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基于谷氨酸发酵的课堂教学
将谷氨酸发酵工艺与“食品微生物学”前三个模块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通过谷氨酸发酵“个性”过程的教学,导出微生物“共性”原理知识,深入浅出地对相关知识进行细化和延伸,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知识理解和掌握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