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综合性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改革探索——以中山大学为例.docx
文件大小:41.5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4.25千字
文档摘要

综合性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改革探索——以中山大学为例

周卉,黄林冲,2,冯强

(1.中山大学教务部,广东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珠海519082)

课程是教学体系的基本单元,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最基础、最重要的载体。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决定认定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怎样把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落实落细,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山大学近年来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中的做法,从高校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浅谈综合性大学如何对标一流课程目标,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营造本科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高校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根据教育部文件,一流本科课程细分为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5类,意味着我国高校教学在课程建设上已经有了细致的划分和较为明晰的标准[3]。一流课程围绕课堂这一主战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能够起到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站在高校教学管理的角度,综合性大学如何对标一流目标且兼顾学科差异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建设“金课”,要树立课程以发展学生专业素养为主旨的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发展学生专业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要选择反映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和体现学科前沿的课程内容,拓展课程的深度,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知识体系,把握学科发展趋势。要增加课程的挑战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任务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要建构全方位、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专业技能的改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更新课程内容要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4]。课程内容的优化,实际是一门课程再开发的过程。课程内容优化不仅需要在原有课程内容中挤压一些“水分”,更要根据专业学科的育人目标,将学科知识问题化,要创设现实问题和未来工作情境,编制教学案例,设置项目任务,使单一的知识呈现课程变为学生在案例中学习、在项目完成中建构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同时,还要开发跨学科课程、研究性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讲解,缺少与学生的目光接触,不关心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照本宣科式开展教学;而学生被动应付,缺乏自主探索、交流沟通、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教学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输出[5]。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与学形态,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培训,开展教学研究,开展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程的主人。教师把新技术和新媒体引入教学,对原有的课程内容使用“互联网+”现代技术进行包装,引入慕课、SPOC、微课等形式开展翻转课堂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6]。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深入推动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五个方面的深入融合,结合“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和“国家一流专业”等建设计划,在学术讲座和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责任,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7]。

学校把提高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作为育人体系改革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提升课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拓视野、专业基础课重原理、专业核心课造“脸谱”、专业提升课促贯通,实现各类课程相辅相成的优良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体系对学术创新的引领,以及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度。高标准编制教学大纲,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增加研究型、创新型、综合型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严格过程考核,改革考试形式,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

学校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优质课程和特色课程。同时,通过建立完善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质量工程类项目立项及经费分配机制,按照课程类型、产出时间、成果特征等不同因素分别确定资助标准,由院系主要负责人和分管教学负责人共同签订任务书,确保培育成果的落地。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