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x
文件大小:18.9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4.22千字
文档摘要

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生产力形态不断演变,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文聚焦新质生产力导向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结合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优化,为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指融合国际社会大背景、国内发展新阶段特点和生产力表现形式等方面,积极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力量、新动力、新能量等,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2]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核心标志。

新质生产力表现为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用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发展,引发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促使劳动资料转变为具有绿色化、自动化等特性的新介质,扩展了人类的实践触角和生存空间,推动更多物质转为劳动对象、劳动对象趋于类目增加、劳动模式趋于虚实共存。[3]

(二)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创新驱动为特点,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其发展不再依赖要素投入的数量型扩张,而是依靠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对原有技术路线的根本性颠覆。[4]它依托科技创新的广泛应用,实现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绿色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还改变了原有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推动了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带来全新的产品架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不仅如此,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高级劳动技能和深厚的科学知识,以适应发展需求。[5]另外,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层面还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

二、新质生产力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应突出创新能力、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等复合型能力的培养。总之,传统的以单一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二)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多维度影响高职课程体系,在内容上,促使高职课程体系融入前沿技术知识,强化跨学科融合;在结构上,高职课程体系要构建模块化体系,增加实践课比重,增强课程关联性与系统性;在实施方式上,高职课程体系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三)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创新和改革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的深化、案例教学的拓展推动了教学方法向实践导向转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常态化、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的利用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信息化融合;跨学科教学团队的组建强调了跨学科协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融入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影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它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要求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具备跨学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参与创新实践。教师还需掌握数字化教学能力,熟练运用在线教学平台等。为让学生接触行业实际与新技术,高职院校要加大从企业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力度,促进兼职教师队伍多元化发展,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和深入。新质生产力打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推动产业快速升级,促进了校企跨产业融合。由于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提高,校企合作的目标转变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合作的内容拓展至技术研发与创新。总之,新质生产力导向下,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得以加深与拓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得以共同开展,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得以提高。

三、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环节,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6]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传统,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未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