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径探析.docx
文件大小:22.5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5.95千字
文档摘要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径探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面对新局面、新挑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教学成效不突出、实践转化效能不足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如立足经典著作构建理论体系,落实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立足学生特点和需要实现课堂主客体统一等,以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优化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简称“原理”课)是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重要课程,在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了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任。同时,这门课程还为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筑牢思想根基。

一、高校提升“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工具,帮助大学生塑造知识框架,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其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且根本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根植于社会实践的“批判的武器”,通过分析社会矛盾与历史趋势,指导人们科学认识世界本质并改造世界现实。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能够帮助学生穿透表象洞察经济全球化深层的本质及矛盾。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超越个体经验局限,以整体性视野把握世界联系与发展的规律,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保持战略定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青年成长提供科学指引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3]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指向及其方法论体系能够为青年成长提供行动指南。“实事求是”“矛盾分析法”等思想引领有助于学生构建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人工智能伦理、生态治理等现实议题中破除迷信思维,强化科学精神。同时,大学生是推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践行者,高校提升“原理”课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价值观塑造目标。

二、高校“原理”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困境

“原理”课因其高度的抽象性与逻辑系统性,对教师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学生的认知建构能力都构成了挑战。传统教学范式与多维教育诉求所存在的结构性断裂,不同生源群体因基础教育阶段哲学素养培育的差异,导致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范畴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知识迁移机制的结构性缺失,凸显了学生理解认知断层的问题,特别是工科类、艺术类的学生普遍反映难以将“原理”课中的方法论与专业实践有效衔接。为此,本文提出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体系,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解释力,实现“原理”课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知识架构范式的跃升。

(一)理论认知维度:课程的抽象思辨性增加了学生的认知难度

从课程特质来看,“原理”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整体性和抽象性的理论属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原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性、人民性、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既具有实证性,又具有高度的理论性。由于课程内容深奥,知识点较多,且课时量有限,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重点进行适当的内容筛选,既要讲清关键知识点,还要帮助学生全面透彻理解理论,这不仅要求教师提升备课深度,同时也要求学生加强自身理论理解能力。同时,因为多数学生在大学之前几乎没有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以大部分学生缺乏哲学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学习“原理”课时会感到困难,更无法将其运用于实践。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体,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与传授,单一的教学手段与深奥的理论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价值认同维度:文化场域中的多元性增加了课程转化难度

在价值认同维度上,文化场域的多元性对“原理”课的转化构成了结构性挑战,其深层机理体现为意识形态的统摄性与价值观念的离散性之间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