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儒家“致中和”思想对中医诊疗观的影响.pdf
文件大小:2.32 M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9.53千字
文档摘要

第1期(总第823期)科学咨询医学科技

儒家“致中和”思想对中医诊疗观的影响

付明

(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摘要: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儒家思想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政治、哲学、医学、生活等的方方面面,

“致中和”是儒家对世界万物理想存在状态的阐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医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传

承中形成的独立医学体系;中医以“和”为治疗目标,以适中、适度治疗为治疗原则,以升降、开阖、寒温、刚柔、润

燥等方面平衡和谐为用药原则的治疗观的形成和发展受“致中和”思想影响深远。因此,本文将以“致中和”思

想的内涵和特征、及其与中医的关联为切入点,深度探究“致中和”思想之于中医诊疗观的影响和影响方式,以供

参考。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医;“致中和”;诊疗观

“中”是不偏不倚,是恪守中道,是喜怒哀乐之未于己身,是法于自然。中和思想是俯察仰观后得到的结

发,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和谐与调和,是事物发展、果,认为客观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差异,但处于动态

[2]

存在的最佳状态,是发而皆中节,是天下之大道;“中平衡中的和谐整体,中和之道充斥其中。第二,中和

和”是世间万物的理想存在状态,“中”是达到“和”的之用,是和谐统一,是执两用中。对于客观存在的对立

最优法,从“中”到“和”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和价值两端,孔子在认知方面,提出从其两方探寻“中和”结

取向的呈现;“致中和”是“万物育焉”“天地位焉”的果的正确办法;在应用方面,提出关注矛盾双方的对立

前提。中医是孕育、发展于华夏传统的文化的独立医学统一,使其伴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在相互交感和对

体系,其诊疗观、健康观、养生观、生命观、疾病观等无立中实现和谐统一的办法。第三,中和之态,是动态平

不受“致中和”等华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如何理衡,是消长盈亏。自孔子开始,面对矛盾斗争,儒学家都

解“致中和”思想之于中医诊疗观的影响,并将其运用主张以“和”为贵、避免矛盾加剧的办法。

于中医诊疗实践中,是当代中医必须深思的重要课题二、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的关联

之一。中医是中华人民在两千年中与各类疾病斗争的经

一、儒家“致中和”思想的内涵及特点验和哲学总结,是朴素的辨证法。就广义而言,中医并

“中和”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周礼·大司乐》,后非单单的医学手段,中医更是一种文化体系,是一门探

孔子将中庸之道等丰富内涵融会其中,形成人之身和究防病治病规律、人体病理和生理的科学;是中医学

心、民族和国家、个人和社会、人和人、人和自然等五相关防病治病和有关人体生命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

个方面的中和观点,使其成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形成过程的社会历史文化印记、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中蕴

西汉时期,提出“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显学的儒含文化特征和人文价值的体现;中医诊疗的目的不仅在

家代言人董仲舒也提出:“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于治病救人,更在于研究中医学思维方式、人文精神、

[1]

盛”。中和,这一事物多样性协调与统一的状态,是哲学思想、文化功能和价值理念,研究形成中医理论体

[3]

天道运行的最优状态,是万物化生、宇宙生成、伦理道系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中医形成发展的整体规律,

德、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最优呈现,是一种包涵人生、从而优化中医治疗方式和成果。

社会、自然统一体系的最高规则;致中和,达到这一状“中医”之所以是“中医”,不是因为它是生长于

态便是万物自然生长发育,天地各得其所,自然界自然中原大地、传承于中华民族的医术,也不是相对于“西

形成一种最优的动态平衡。医”的医术。“中医”的“中”是“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