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南宁学院,广西南宁53029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适应能力较强和技术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重实践、强应用提升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职能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艺术设计类专业融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市场综合实践能力,以快速适应职业轨道。
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专业融合职业岗位能力已成为高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实践教学平台与市场人才需求接轨,才能促进高校更好地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岗位对具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此,地方高校可利用地方资源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建职业能力育人平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构建实践育人基地中考虑人才供给与市场岗位需求的衔接。
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企业中的需求量较少,企业参与课程实践项目少,以致教学项目内容单一、数量不足、形式简单,大多数实践项目案例与生产实践相脱节,没能达到以“校企融合、协同育人”为中心[1],突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造成重理论知识但缺乏现实支撑,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中,高校的管理者、教学者、服务者、企业的协同一致尤为重要。如果教学改革与创新应用对地方经济发展无促进作用,那么在企业生产、运营和管理服务中也会相对滞后。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虽然已经建立了以能力产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各要素如何协同育人上仍需改进和完善。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项目,实际上还没真正做到深度协同融合。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地方高校没能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因此,要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双导师制,高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共同组成协同育人和联合科研团队,校内导师主动对接校外导师开展教研项目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人才。在制定校企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科研管理、人员运作机制管理[2],甚至创新产品开发的知识产权管理等制度时,仍缺乏全程综合规划方案。
根据设计学类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推进学校教学与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让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实现专业融合职业能力协同育人良性互动,调动地方社会资源参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创新型艺术人才。
开展校企多元协同合作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化协同育人实践条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无缝结合,成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加强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培育实验室管理人员、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构建了校企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关键点和平衡点[3]。整合校企资源,本着“资源共聚、平台共建、利益共享”的协同育人模式,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条件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列入改革目标,形成良好协同育人平台。
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师资结构不平衡问题相对突出,师资队伍结构的改善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目标之一。要整合高校、企业、政府等资源,组建行业专家、企业导师、精英教学团队,形成“课程监管+名师专家主讲+年轻教师助教”的教学模式,构建起双师双能型[4]师资队伍协同育人团队。
以校内专业实验室、大师工坊、名师工作室、研究所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育人基地,实行校企合作互动式培养,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企业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教师到企业参与产业化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素质,达到互助双赢的效果。
增加引企入教比重,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企业的职业能力考核标准纳入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考核。积极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评价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匹配度。
协同育人理念下,应用型高校本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重心,以“立足地方、服务社会”为办学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改革。
专业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关系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5]。为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设职能,专业设置融合当地产业职业发展需求的同时要引领产业发展[6]。当前,市场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起主导性作用,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
同一门课程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应开发不同的课程内容和项目内容,使职业能力培养真正起到作用。例如,“立体构成”在工艺美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