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破三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周瑛张玉冰王家兴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对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传统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关系等方面存在三大“痛点”——承余创亏,纸数平行;虚强实弱,轻情重智;以教代学,师生分离。聚焦三大“痛点”,对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与探索,并积极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能力培养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三破三立”;线上线下;宏观经济学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数字经济)“广东省数字经济就业形态与人才培育研究:现状、路径与趋势”(2021ZDZX3009);2020年度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宏观经济学第九章第一节”(20202313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1-0168-04[收稿日期]2022-12-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1]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成为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2021年3月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0号),其中强调:“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3]基于此,教学团队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推动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模式创新,通过学用结合重构教学内容、OBE教学模式、“三制交叉”教学组织形式、“三个核心九步走”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学方法等教学设计以及多元化教学评价系统等举措打造了科研教研结合、重视与发扬课程思政、符合“金课”标准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达到了学生主动学习、学习热情高涨、实践能力提升,教师持续优化课程且频获肯定的双赢改革成效。
一、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目前,在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食洋不化”、缺乏思政引领、理论脱离中国实际的倾向。其教学过程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名词、数理模型、理论观点、学术流派等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若干现象和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理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分析,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精确描述和解释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4]。但是,深奥、晦涩的数理分析,往往学起来枯燥乏味、望而生畏,理解起来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就高校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承余创亏,纸数平行
承余创亏是指承接别人的成果,没有自己的创新;纸数平行是指教材和慕课之间没有连接,线上与线下学习断裂。
目前,传统的线下课堂讲授法仍然是高校讲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部分教师依旧不善于用慕课进行混合式教学。近年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十分盛行,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堂在线等平台汇集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些优质教学资源免费对全国高校开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5]。但是,部分教师仅仅是照搬照抄混合教学模式,并没有完整看过线上慕课的视频内容,没有研究过线上慕课的题库,对于数字化的教学部分没有深刻学习、吸收和思考,也没有探寻线上数字化教学与线下纸质教材、教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没有整合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来重新设计、规划“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因而虽然表面上承袭了国家一流线上慕课,但实际的线上与线下教学断裂,课堂教学内容缺乏统筹规划,更难以创新应用该种教学模式。
(二)虚强实弱,轻情重智
虚强实弱意为只在意理论的学习,不注重实际应用;轻情重智是指专业课缺乏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宏观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从教学理论到案例,更多的是西方的思维体系[6]。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照搬及教学设计简单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思政少,专业能力培养、应用能力培养及素质能力培养不平衡,教师往往不断强化理论知识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