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docx
文件大小:19.7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4.97千字
文档摘要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剧变中,新兴技术与创新模式正催生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对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剖析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系统性的改革策略:重构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新质生产力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引入水利行业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水利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在战略层面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作为肩负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历史使命的职业教育,应全面认识并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2],围绕新型劳动者的培养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

在水利领域,新兴科技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广泛应用,使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与新技术脱节、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因此,改革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成为现实的迫切使命。

一、新质生产力与水利行业发展的新需求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客观生成的生产力。[3]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4]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信息网络为关键要素,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力求突破传统生产力要素的约束,实现更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在水利领域表现为智慧水利技术、水文信息化、智能水务管理、生态修复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融合与创新应用,提升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水利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前,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正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升级阶段。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水利设施正逐步迈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征程。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水利行业正致力于构建智慧水利体系,实现对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精准调度和高效管理。

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化的推进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我国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水资源匮乏、水生态系统受损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愈发严峻,这对水利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水利行业正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向绿色、智能和生态平衡的方向加速迈进。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水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时代需要的水利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掌握跨学科知识,如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挑战。同时,创新能力成为衡量水利人才的重要标准。水利行业正向绿色、智能和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新时代水利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水利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促使水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既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根基,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水利工程挑战,又需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掌握一系列新兴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能力成为水利类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水利行业的人才需要能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和工具,对海量水利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以揭示隐藏的水资源变化规律,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此外,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水利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水利工程的智能化改造、自动化控制及智慧化管理中,已成为新时代水利类专业人才的重要标志。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还能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更为重要的是,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水利行业正日益成为一个高度综合化的领域,需要人才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学科视野,以便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水灾害防治等综合性问题。同时,创新能力是推动水利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水利类专业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勇于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推动水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新质生产力需求脱节

在当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能培养滞后。现行教育体系往往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能力培养不足,新兴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尚未全面融入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