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困境与优化策略
摘要:教育、科技和人才被视作推动新型生产力发展的三大支柱,这说明了人才培养与提升新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资源分配不均,传统培养模式落后以及产教脱节等问题。高等教育应当通过资源协调促进教育公平、以先进理念驱动人才培养、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生产力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等教育作为一项育人事业,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1]。从提出到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过程充分展现出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切关注。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看,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本文先梳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再深入分析并挖掘当前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其根源,最后分别从资源协调、教育理念以及产学研融合这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一、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协同性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新型劳动者;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反哺教育教学,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为人才培养创造更优条件。
(一)新质生产力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在组成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掌握现代技术、具有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无疑是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2]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该着重提升人才“博经并重”的专业能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系统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博精并重”有了新的内涵,“博精”并非仅仅意味着对某一专业的熟知程度与驾驭能力,更涵盖了跨界思维以及创新精神。[3]高等教育应着力培养人才接纳新观点的意识,助力他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能够从多领域、多学科中获取灵感,不仅带动新质生产力关联产业前行,也为未来产业的孕育打下基础。其中,跨界思维体现在随着产业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创新需求不断攀升,劳动者应具备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合作创新的能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个人需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高等教育应当注重培育人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快速掌握能力,尤其注重培养数字素养,充分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作用,这对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浪潮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点转变为培育其实践创新能力,满足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高等教育应致力于让学生熟练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同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在面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复杂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地输送适配人才。高校不但是各类人才汇聚的重要平台,更是科研成果迸发的关键场所。在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的进程中,高校汇聚了众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不断深耕,产出丰硕成果。此外,高校还配备了高精尖的科研设施,馆藏海量学术文献资料,并搭建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高校凭借其独有的资源聚合能力和学术生态系统,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不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但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高校亟须破除当下困境,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使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困境及成因
2023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排行榜中,我国人才竞争力指数只排第四十名。可见,我国教育体系规模庞大,但人才质量与之不对等,因此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新质”人才的喷涌式需求。
(一)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公平问题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但符合“双一流”建设标准的高校比例较少。重点高校依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综合实力,聚集了丰富的学科资源,配置了完善的教育设施,组建了一支汇聚学界精英与行业翘楚的优质师资队伍。这些优势使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在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资源具有集聚效应,优质教育资源趋向“双一流”高校;另一方面,受地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限制,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偏远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科建设存在诸多不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