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土木工程专业课堂
敬海泉胡采薇
[摘要]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的需求,为实现高等院校智育和德育并行的教学目标,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尝试将传统文化与工科课堂专业教学相结合。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工科知识关联度不高、工科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各院校师生认同感不足等问题,通过给工科教材建设增添传统文化内容、院校全方位设置专业课程、教师注重传统文化导引并提高德育水平与素养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以“轨道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为例,联系课程实际教学,提出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方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工科专业课堂的融合,提高专业课程讲授与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科课堂;轨道工程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南大学创新驱动计划项目(2023CXQD01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1-0025-04[收稿日期]2022-1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五千年来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工科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实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综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出现在思政课堂和通识教育当中,应把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价值取向以及道德修养融入工科专业课程的日常授课和学习当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有机融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课堂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要求培养综合型人才
国家发展依靠人才,民族振兴需要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科技人才成为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为把握大变局时代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必须对人才战略提出新要求,强化我国战略科技人才的培养[1]。与此同时,伴随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多学科领域知识在追求整合的过程中寻求技术突破,新一代工科人才需求由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向综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2],不仅要求新时代青年具备多种学科的理论学习基础、多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更需要兼具优良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需求的改变带动了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常丽君和魏丹[3]提出,高校综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要全面综合地评估学生能力,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整体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建立起创新发展的多元化知识体系,以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工科院校一直在探索培养新时代综合型工程人才的路径。各高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学科教育的综合性,将专业知识授课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相辅相成中提升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所占的比例,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层面的培养需求。然而,传统文化教育等协同育人的教学设置仅独立存在于工科高校所设的部分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或是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来传达,而不能在专业课堂与专业知识的教授中共同传递,与专业的融合性不足。
(二)新工科建设火热进行
自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以来,各省份高等院校都在大力发展工科教育,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以产业发展需求引领复合型、创新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科专业、不同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培养,促进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建设交叉学科专业课程群模式,形成新型工科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工程人才的培養质量[4-5]。然而,新工科建设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各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6]。另外,传统的工科培养方案局限于专业主体知识,缺少多维度的思考和文化教育。只有加强院校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特别是加强体现我国最深厚文化软实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引领新工科建设前行发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塑造新时代工程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让他们把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建设,并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既具有家国情怀的使命感,又拥有良好道德修养指引行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工科专业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联度不高
工科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主要讲授该门专业的基础构件及组成部分的知识概念,并对其常用类别的不同选择进行比较区分。另外,对专业知识中的计算内容做出详细分析,注重学习推理计算的全过程,强调推理结果理论及公式的记忆及其应用。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变形运用理论解决问题,掌握基本处理方法,并将课程教育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需具备的综合思维培养上。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多元文化包容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