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化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探索及实践
陈柏竹刘杰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实践方式。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穿插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深入挖掘“生物化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对学术前辈拼搏探索精神的学习,以及对国家时事及政策的有效关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应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对“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立德树人的水平。
[关键词]思政元素;生物化学;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中山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类项目;2022年度中山大学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8年度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多学科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高厅函〔2018〕17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2-0074-04[收稿日期]2022-07-29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寻找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切入点,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是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大学四年是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然而大学生在心理上依然不够成熟,与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尚在搭建中。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对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德育素养、文化素养与其他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实践方式。在中山大学培养具有“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素养的大学生的背景下,探索“生物化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可为实现专业课程育人目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对于自然学科相关专业课而言,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如何适宜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与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探索的重要热点问题。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授课对象为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的大二学生。“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包括生物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体内化学反应的过程及在复杂生命活动过程背后的相关调控机制和规律。通过学习“生物化学”课程,学生可熟悉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体内离子、有机小分子、核酸、蛋白质及酶的基本结构和性质,了解其行使生物学功能的基本原理,以及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代谢调控知识,包括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等。“生物化学”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元素,为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在讲授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自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生命科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涉及生物化学知识的专业课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在未来学习及工作中开发助力人民身体健康的相关技术及产品做了铺垫。同时,结合授课内容,可适当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和输出,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的双重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因此,充分挖掘“生物化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在授课过程中适宜、有效地融入并自然而然地展示给学生,这对课程思政在自然学科理论课程中的灵活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索理论内容中思政元素切入的不同角度
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对微观世界、生命体功能的认识,以及对学术泰斗及科研前辈科学活动的认识,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在制定課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建立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内容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寻找合适的思想政治内容切入点,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提供具体的实行办法[2]。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思政元素的切入进行探索及讨论(见图1),包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学科相关科学家的事迹中寻找思政元素,鼓励学生投入科技强国事业中;从国家时事及政策中探索思政元素,联系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人和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情怀;从当前授课方式的变化中探索思政元素,结合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