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农业高校“气象学”课程定位和改革思考.docx
文件大小:42.81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6.62千字
文档摘要

农业高校“气象学”课程定位和改革思考

牛建龙陈国栋梁雪齐

[摘要]全球气候暖湿化和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对农业高校气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系统分析农业高校“气象学”课程设置与定位分析、基层单位需求的基础上,查找了当前农业高校“气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农业高校“气象学”课程教学中应坚持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启发性的原则,紧贴基层单位和行业需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地域特色、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分类培养,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农业高校气象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高校;气象学;定位;改革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塔里木大学农学一流专业建设点”(教高厅函〔2021〕7号);2021年度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三五九创新实验班-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TDGJYB2123);2023年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项目“农业气象学”示范课程(TDKSCZ22330)

[中图分类号]G642.0;S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7-0069-04[收稿日期]2022-08-16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所造成的损失约占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1]。近5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增温速率为0.22℃/10a[2];2020年,气候变化并未止步,2020年上半年大气中CO2浓度超过了410ppm[3],预计到21世纪后期我国平均气温将升高1.9~5.5℃[4],将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同时,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学时少、信息量大、教学难度大和教学效果差已经成为各农业高校气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对农业高校气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各农业高校气象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5]。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高校“气象学”课程设置与定位、基层单位需求,查找了当前农业高校“气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转变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分类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农业高校气象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理论参考。

一、农业高校“气象学”课程设置与定位分析

“气象学”课程是农业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专业学位课程,主要研究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规律[6],主要讲授大气科学与农业气象学、辐射、温度、水分、气压与风、天气与灾害性天气、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等内容,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和抽象程度高等特点,课程讲授难度较高,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各农业高校均未将“气象学”课程列入专业主干课程,授课时间一般为48学时,个别高校仅为32学时,主要开设在第4或第5学期,个别农业高校开设时间集中在第2或第3学期,往往与“植物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同步进行。

二、基层单位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分析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对天气和气候的依赖性较高。目前,基层单位和行业部门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和关注度较高。笔者认为,基层单位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和关注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对短期(时)天气预报极为敏感,特别对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的关注度最高,可为基层单位对灾害性天气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有效预防和补救等提供决策。(2)对中期天气预报较为敏感,可为区域农业生产的统筹安排提供决策服务。(3)对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需求量最大,特别是对光、温、水、气资源,可为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三、农业高校“气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目前,各农业高校对“气象学”课程的定位差异较大,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主要集中在:(1)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绝大部分农业高校仅针对植物生产类专业开设了“气象学”课程,个别高校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了“气象学”相关课程。(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农业高校比较注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均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耦合模式,但个别农业高校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力度仍然不够。(3)与基层和行业需求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4)经费投入不足,仪器设备更新速度缓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和基层工作经验,从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分类培养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笔者认为,首先,高校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和课程思政意识,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较强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能够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