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固体压强--定稿教师版.docx
文件大小:1.25 M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8.42千字
文档摘要

固体压强

考情透析

考情透析

考情透析

考情透析

中考考点

考查频率

考点难度

压力、压强

★★

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强相关分析计算

★★

★★

【考情分析】《压强》是中考必考内容,也是力学考题较为集中的部分。本单元的考题在试卷中所占分值一般在25分之间,并会出现压强与浮力相结合的考题。由于考题类型、考点分布和所占分值差异较大,所以考生在加强对本单元复习时,应注重考点与考题的结合,做好备考准备。对本单元的考查,从出现概率看,主要有:压强及其计算、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压强的计算、大气压强及其应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连通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等。

考点突破

考点突破

关键知识

关键知识

一、压力

1.压力:物体间由于发生挤压而垂直作用在受力面上的力。

2.产生条件:两个物体必须接触,而且有挤压的作用。

(1)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紧靠墙角的小球,由于墙与小球接触但无挤压作用,它们之间没有形变,因此不存在压力(如图)。

(2)人靠墙站立时,由于墙与人之间有挤压作用,因此它们之间存在压力(如图所示)。

3.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4.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受力面上,作用点等效作用在接触面中心。

5.性质:压力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挤压对方使物体表面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属于弹力。

6.压力和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A对斜面的压力

A受到的重力

区别

施力物体

物体

地球

受力物体

支持物(斜面)

物体

性质

弹力

引力

产生原因

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挤压

地球的吸引

大小

G=mg

方向

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竖直向下

作用点

受压物体表面

重心

示意图

联系

只有物体处于水平面且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和支持力时,物体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方向才跟重力的大小、方向相同,但压力不是重力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比值定义法)。

2.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公式:。F压力,单位为N;S受力面积,单位m2;p压强(单位Pa)。

4.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用符号Pa表示。

5.变形公式:根据公式及其变形公式F=pS、可以进行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的计算。

6.应用压公式的注意事项

(1)为压强的定义式,运用于所有状态下的压强的计算。

(2)根据公式及其变形公式F=pS、可以进行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的计算。

(3)公式中的“S”为受力面积,是指两个物体实际的接触面积。

常见面积单位换算关系为:1m2=104cm2=106mm2。

(4)公式中的“F”为压力,不是重力,但受力面积为水平面且物体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和支持力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三、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增大压强

(1)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①给压路机装上质量很大的碾子;②利用重锤钉钉子;③刹车时用力握住车闸。

(2)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①刀斧、切屑工具的刀片都会磨的很薄;②图钉(如图甲)、针、锯齿的尖端加工得很尖。

(3)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砍柴时,斧头磨得很锋利,同时加大力量。

图甲:图钉尖很尖图乙:铁轨下铺设枕木图丙:书包带很宽

2.减小压强

(1)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现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空心砖。

(2)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①高楼大厦的地基很宽;②载重汽车有很宽大的轮子;③铁轨下铺设枕木(如图乙);④滑雪时穿上滑雪板。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学生背书包上学时尽量少装物品,并选用背带较宽的书包(如图丙)。

考点

考点01

压强的定义

典例题

典例题

01

(2024?全国·月考)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用p表示压强,则p=FS。下面对此公式解释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大

B.物体的压力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大

C.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大

D.受力面积不变,产生的压强与压力成正比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我们对于压强公式的理解,基础题。

对于压强的计算公式p=FS理解:在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的大小成正比。

A.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有些压力与重力没有任何联系,故A错误;

B.物体的压力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大,应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故B错误;

C.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小,故C错误,

D.受力面积一定时,即压强与压力的比值一定,压强与压力成正比,故

典例题02(2024?安徽省·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