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免疫学研究(一)免疫学研究在抗感染免疫、免疫生物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是Balb/c小鼠和各种免疫缺陷动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中,应用最广的是新西兰黑(NZB)以及新西兰黑和新西兰白的杂交F1代(NZB×NZWF1)小鼠动物模型。在变态反应研究中,豚鼠应用得比较多。在移植免疫研究中,移植的异体组织之所以被排斥,是因为受者的免疫系统对供者的组织发生了免疫反应的结果。引起这种免疫反应的抗原称为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在小鼠,这一抗原系统称为H-2抗原系统,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不同近交品系小鼠有不同的H-2型,二个相同H-2型品系小鼠间移植,可不发生排斥反应。(二)免疫学应用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2.免疫血清的制备3.提供补体*四、实验肿瘤学研究(一)自发性肿瘤模型在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中,利用小鼠生长快、生命周期短、近交品系多、自发性肿瘤与人类肿瘤发病相似等特点,可以选用具有不同的遗传性状特点的近交系动物进行肿瘤遗传学和肿瘤病因学研究。缺点:不易同时获得大批病程相似的自发性肿瘤动物,又因这种肿瘤生长较慢,实验周期相对较长,所以一般很少用于筛药。(二)?诱发性肿瘤模型用化学致癌物、射线或病毒均可在各类动物中诱发不同类型的肿瘤。如用强化学致癌物二甲基苯蒽(DMBA)和甲基胆蒽可诱发乳癌,二苯苄芘诱发纤维肉瘤,二乙基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等。在使用化学剂致癌时,要注意各类化学致癌剂对动物致癌的特点芳香胺及偶氮染料:长期反复亚硝胺类:小剂量一次给药黄曲霉毒素:已知致癌剂中最强的一种*(一)移植肿瘤模型移植肿瘤模型主要利用裸小鼠、裸大鼠及Scid小鼠。将人体肿瘤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因能保持其生物学特性,用于研究人体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常用的人癌组织移植的途径皮下移植、腹腔移植、原位移植肾囊膜下移植*五、遗传学研究在遗传学上用来研究阐明正常遗传及遗传性疾病机理的动物称为模式动物。由于进化的原因,生命在发育过程中的基本模式具有相当的同一性,利用位于生物复杂性阶梯较低级位置上的物种来研究发育共通规律是可能的。因为这些生物的细胞数量更少,分布相对单一,变化也较好观察,而对这些生物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生命世界的一般规律。目前在遗传学研究上公认的模式动物有果蝇、线虫、斑马鱼和小鼠等。*果蝇的染色体数量少,遗传背景清楚,基因定位与表型效应的关系明确,各种遗传分析方法也较成熟,是一种经典的模式动物。线虫的细胞分化谱系明确,为研究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和特定细胞功能提供了很好的模型。斑马鱼通体透明,它具有体外受精、胚胎透明、体外发育、胚胎早期发育快和易于大量获得样品等独有的特点,是研究器官发生的最佳材料之一。小鼠体形小、繁殖快、生命周期短,与人同属哺乳动物;小鼠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全部阐明,基因组和人类90%同源,且生理生化和发育过程和人类相似。更为重要的是小鼠的胚胎操作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以及基因改造技术已经成熟。这些优势凸现了小鼠在模式动物中的地位,成为建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动物模型的最佳实验材料。*六、病毒学研究实验动物在病毒学研究中的作用病因未明病原体的分离确认发病机制的研究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效果鉴定诊断试剂制备等,无不需要对病毒敏感的动物模型。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甚至成为阻碍该病研究的瓶颈。不同种属动物对同一病毒的易感性不同,选用作病毒学研究的实验动物,应首先考虑采用该病毒的易感动物。实验中,应在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应注意了解这些动物的自然感染情况,避免自然感染对实验感染结果的干扰。病毒学研究常选用的实验动物有小白鼠、金黄地鼠、豚鼠、兔、绵羊、禽类、猴等。***一般来说,动物近化程度越高,其结构、功能、代谢就越复杂,反应也越复杂。灵长类动物在分类学地位上与人最相近,是研究人类许多传染病的理想动物。猕猴的生殖生理与人非常相近,月经周期与人一样也是28天左右,是研究人类生殖课题的首选动物。犬的神经系统非常发达,适宜做行为科学和神经生理研究。猪的皮肤组织结构和心血管系统与人相似,常用于烧伤和心血管病的研究。C57BL/6J鼠约有25亿个碱基对,少于人类(29亿对);有近3万个基因,数量上与人类相差甚微。人类和老鼠约40%的基因组完全相同,80%的人类基因组可以在老鼠身上找到对应的基因组。青蛙的大脑不发达,不能用于高级神经研究,但是如果要做一个简单的反射弧实验,选用蛙是很合适的。*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和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中国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中心*初次准备做动物实验的困惑动物种类、品种、品系?动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