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技术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放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东方红”1号),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放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截至1984年底,共放射了16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8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依据同年5月主席的提议把放射人造卫星列入科学进展规划。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581组”和上海机电设计院,以开展空间物理争论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此后,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开展了航天技术的规划工作和学术活动,着手建设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争论人造卫星跟踪测量技术。
1965年8月,批准《关于进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打算由中国科学院、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局部别负责卫星本体、运载火箭和地面观测、跟踪、遥控系统的研制工作。同年12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卫
星设计院,开头进展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案设计和各系统的研制。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争论院成立,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卫星争论、设计、试制、试验机构统一组织起来,加速了各类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1970年5月,中国空间技术争论院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领导。1982年5月,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与此同时,航天器放射场、航天测控中心和观测台、站间续建成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程体系。
1970年中国研制成功第一枚运载火箭和放射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开头放射小型科学卫星。到了80年月中期,依据运载火箭自身的进展规划,开头
形成了从长征1号到长征4号的长征系列火箭的雏形。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
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LM-1D)是1970年用于放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的改进型号。它是一枚装有“变轨级”的三级小型运载火箭,主要用于放射近地轨道〔LE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小型卫星。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力量为1000千克(轨道高度200公里,倾角为28.5度)。全箭起飞质量85.42吨,全长31.28米,一、二子级直径2.2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2.05米。它的一子级和二子级使用偏二甲肼(UDMH)和硝酸-27S(HNO3-27S)作为推动剂,三子级和变轨级使用丁羟固体〔HTPB〕作为推动剂。全箭由箭体构造、动力系统、掌握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分别系统以及关心系统等组成。1997年11月,长征一号丁火箭首次飞行完全成功。
在长征一号成功飞行之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争论院又成功研制了我国的第一个大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二号。长征二号火箭共两级,推动剂承受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低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800公斤。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火箭首次放射。但由于一根掌握信号导线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势失稳,火箭自毁。一年以后,长征二号火箭其次次放射,火箭工作正常,卫星准确入,放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我国放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后来,在1976年12月7日以及1978年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又进展了两次放射,均获得成功。
长征二号
长征二号共进展了4次放射,除了第一次放射失败以外,其余3次均获得圆满成功。长征二号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把握卫星返回技术和航天遥感技术的国家。
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CZ-3)是一枚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其一、二子级根本上与长
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一、二子级全都,三子级承受了具有高空二次启动力量的液氢液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地球同步卫星放射力量的国家。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放射地球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其GTO运载力量为1.45吨,全箭起飞质量204吨,全长44.56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三子级直径2.2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3.0米。它的一子级和二子级使用偏二甲肼(UDMH)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推动剂,三子级则使用效能更高的液氢(LH2)和液氧(LOX)。全箭由箭体构造、动力系统、掌握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分别系统以及关心系统等组成。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1984年4月首次飞行成功地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送入预定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在1990年4月首次执行外星放射效劳合同,成功放射了亚洲一号卫星。在此之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放射了包括亚太一号卫星、亚太一号甲卫星、风云二号卫星等在内多颗国内外卫星。
“长征4号”是在“风暴1号”根底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放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长征4号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