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学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一、总则
为加强本校外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教育行业规范,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所有教职员工、学员及进入学校场所的其他人员。学校安全生产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体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相关规定,确保学校教学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二、消防安全管理
设施维护:定期对灭火器、消火栓、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等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完好有效且在有效期内,检查周期为每月一次,发现故障或过期的设施应在发现当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维修、更换。
通道管理: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疏散通道不得堆放任何杂物,安全出口不得封闭、堵塞或占用。每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由专人负责检查通道和出口畅通情况并记录。疏散门应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开启,严禁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设置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用电安全:严禁私拉乱接电线、超负荷用电或者改变保险装置;空调等大功率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插座连接,不得使用移动式插座。每周进行一次用电设备和线路的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电线老化、破损、插座松动等问题,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禁止使用电烤炉、红外辐射取暖器、电热毯等容易引发火灾的电热器具。
培训与演练:每季度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和学员进行一次消防疏散演练,演练前制定详细的演练方案,明确演练流程、各岗位人员职责以及安全注意事项。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总结,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邀请专业消防人员为教职员工和学员讲解消防知识,包括火灾预防、火灾报警、灭火器使用、逃生自救等内容。
三、教学安全管理
环境检查:定期检查教学设施设备及校区周边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桌椅是否牢固、水电设施是否正常、有无尖锐物品放置在学生可触及范围内等。教学设施设备检查每周进行一次,校区周边环境检查每日进行一次。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设置警示标识,同时限期完成整改。
过程管理: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日常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每学期安排不少于[X]课时的安全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如防性侵、防欺凌、交通安全等专题教育,每学期不少于3次。加强对学生上课、课间休息、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和安全问题。建立学生安全信息报告制度,鼓励学生及时报告发现的安全隐患和异常情况。
四、人员安全管理
教职员工管理:对新入职教职员工进行全面背景审查,包括违法犯罪记录查询、工作经历核实等,审查合格后方可录用。所有教职员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体检,确保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岗位要求。定期组织教职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处置技能培训,提高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训每学期不少于2次。
学员管理:建立学员信息档案,详细记录学员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紧急联系人等内容。在学员入学时,与学员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和家长在学员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关注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学期对学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
五、食品安全管理(如有餐饮服务)
资质与人员:学校食堂必须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上岗。食堂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餐饮服务工作。
食材采购与储存:严格把控食材采购渠道,选择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食材的质量安全。建立食材采购索证索票制度,每批食材采购都要索取供应商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产品检验报告等相关证件和票据,并做好采购记录。食材储存应分类存放,保持通风良好,防止食材变质、发霉。定期对食材储存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清理过期、变质的食材。
食品加工与留样:食品加工过程要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操作规程,做到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加工后的食品应及时供应,避免长时间存放。建立食品留样制度,对每餐供应的食品进行留样,留样量不少于125克,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并做好留样记录。
六、应急管理
预案制定: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包括火灾事故、地震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突发疾病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和措施。应急处置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修订和完善,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应急演练:除消防疏散演练外,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其他类型的应急演练,如地震应急演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等,通过演练提高全体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总结,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